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化肥技術 >> 正文
 

旱地小麥肥料早施高產栽培方法

(發布日期:2006-11-30 11:36:27)
瀏覽人數:
干旱是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干旱、半干旱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約占陸地總面積的34.9%,就耕地面積而言,世界耕地面積中有灌溉條件面積只占10-15%左右。干旱肆虐已成為限制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發展旱作農業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提高旱地生產力,滿足日益增長的對糧食的需要,已成為全球性目標。干旱也是我國農業生產上最嚴重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尤其北方旱災更為頻繁,自16世紀以來的400多年中,每100年發生旱災少的31次,多的91次。

  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積在2600萬公頃以上,因此小麥生產對于我國糧食總產的穩定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來,連續的干旱造成地面水資源減少,地下水資源不足,干旱問題日趨嚴重,嚴重限制了小麥生產的發展,為此,探索旱地小麥栽培技術,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技術規程、提高旱地小麥單產將成為提高小麥總產的重要途徑。

  一、旱地小麥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

  北方旱地的光熱資源充足,水分條件是限制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可根據水資源估算小麥生產潛力。常用的簡單辦法是根據土壤蓄水與生長期降水量以及水分的利用效率進行估算。所謂水分利用效率是指1mm降水生產經濟產量的數量,其倒數,即每形成1kg經濟產量所耗用的降水毫米值,稱為耗水系數。西北農業大學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測定土壤蓄水的生產力,當肥力不成限制因素時,冬小麥最低耗水系數為0.75mm/kg。萊陽農學院在田間條件下測定,冬小麥最低耗水系數達0.67mm/kg。

  北方多數旱地土層較薄,但常年小麥播種前土壤可積蓄較多的水分,旱地小麥可利用水資源,包括生長期降水和播種前土壤積蓄的有效水,土層1m厚以上的旱地可達400mm以上。按上述水分利用效率計算,仍有4500-6000kg/hm2的生產潛力。

  20世紀80年代之前,由于對旱地農業認識不足,在較長時期內忽視了旱地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畝產量一直徘徊在100kg左右。進入80年代以后,農業高校及科研單位先后有計劃地開展了旱地小麥增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應用,旱地小麥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突破,長期產量低而不穩的旱地小麥已大面積獲得畝產400kg以上高產量,甚至可像水澆地高產麥田一樣獲得畝產“千斤”高產。

  萊陽農學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北方較早地開展了旱地小麥增產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通過1982~1986年在山東萊陽對當地旱薄低產麥田的增產技術進行大面積開發研究,使開發區6萬畝低產田畝產由118.5Kg增產151.7Kg,達到畝產270.2Kg的中產水平,在此基礎上,從1986年起又在萊陽市及萊西市開展了旱地小麥創高產的試驗研究,結果獲得了大面積畝產達400Kg,以至超過500Kg的高產典型,1989年,在萊陽試驗基地馬嵐村1000畝豐產田,畝產達445.86Kg,其中100畝平均畝產544.6Kg,1990年在萊西市李權莊試驗區1300畝平均畝產434.7Kg,其中780畝平均畝產達476.8Kg,高產地片達552.1Kg。20世紀90年代,多次在萊陽、萊西、膠南、淄川、高密等地創造較大面積的旱地小麥畝產500-600Kg的超高產麥田。2005年6月21日,山東省農業廳和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在萊陽市馮格莊鎮馬嵐村,對采用“旱地小麥肥料早施深施節水高產栽培技術”的1.75畝小麥實打畝產達到605.6公斤。

  旱地小麥高產典型不斷出現,說明旱地小麥有較大的增產潛力,因此,通過品種改良和栽培技術提高,使旱地小麥獲得普遍高產是能夠實現的。

  二、旱地高產小麥原理分析

  1 旱地小麥的耗水量及耗水來源

  旱地小麥的耗水量一般在300~400mm。小麥生育期間冬前耗水占18.7%~22.9%,主要是土壤蒸發耗水,孕穗到成熟耗水占50%以上,主要是蒸騰耗水。

  旱地小麥耗水來源為土壤貯水和自然降水。土壤貯存水量一米厚的土層貯存水砂土為180~210mm,壤土為270~360mm,粘土為330~390mm。有效貯水量砂土為130~160mm,壤土為190~200mm,粘土為150~170mm。土層厚度從一米增加到2.5米,土壤貯水量由234.7mm增加到543mm。研究結果表明一般土壤水的利用率在47.5%~53.6%。上層土壤水的利用率高于下層,下層為60%~70%,上層為40%左右,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可以增加土壤貯水量,并使土壤水的利用率提高。北方小麥生育期間自然降水150~270mm,年度間差異較大,如降水保證率為80%的降水量為122.4~211.3mm。

  2 旱地小麥高產的生育特點

  旱地小麥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在大群體(畝穗數在50萬以上)的基礎上,穗粒數仍然較多,即畝穗數與穗粒數可在更大的畝穗數范圍內同步增長。

  旱地小麥群體分蘗高峰期出現在返青期,起身拔節期分蘗迅速下降。旱地小麥生長表現株好,葉片較小,植株清秀,生育后期中下部葉片維持青綠的時間長,

  旱地小麥熟相好,有利于光合物質向子粒中的運轉分配,進而提高經濟系數,一般旱地高產小麥經濟系數在0.5左右。

  3 旱地小麥高產的生理特點

  旱地小麥最大葉面積系數高達6以上,平均5.6,挑旗期5~6。生育后期中下部葉片維持青綠的時間長,有利于保持后期較大的葉面積系數,灌漿期葉面積系數保持在4以上,促進光合物質的生產。

  旱地小麥根系生長通常相對高于地上部分生長,即保持較高的根冠比,滲透調節和彈性調節能力強。旱地小麥分布在深層的根系比例大,小麥生育后期上層土壤干燥缺水,但透氣性好,而下層土壤含水量相對較高,這樣既能夠維持小麥生育后期深層根系的活性,保證地上部對水分和礦質養分的需求,上層土壤的根系又能產生ABA信號調節地上部葉片氣孔的開閉和光合產物的運轉分配,因而節水高產。

  三、旱地小麥肥料早施深施節水高產栽培技術規程

  1、施肥技術

  1)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

  單施有機肥或單施化肥都可增加產量,培肥地力,但以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為大幅度提高產量并迅速培肥地力必須在盡量增施有機肥的同時,增加化肥的投入,實行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旱薄低產麥田生物產量低,有機肥不足,可施更多的化肥,以無機換有機,擴大有機物質的循環基礎。

  2)氮磷鉀肥配合施用

  由于旱地大多氮磷養分失調,一般施磷肥的增產作用大于施氮肥的增產作用,而氮磷配合施互作效應顯著。因此,旱地小麥施肥必須氮磷配合,并加大磷肥的比重,氮磷比一般為1:1為宜。如以碳銨和過磷酸鈣計,每施1公斤碳銨,要配合施用1公斤過磷酸鈣。

  3)因地確定施肥量

  在旱地低產麥田,常年土層厚的旱地在較大的施肥量范圍內,隨施肥量增加產量提高,且經濟效益增加。為提高地力,所施用的肥料除滿足當季增產需要外,應使土壤養分有所積累。除有機肥外,土層厚度達1米以上的地,畝施碳銨和過磷酸鈣各50-75公斤是當季可獲較高產量。需施鉀時,可畝施鉀肥10-15公斤。為培肥地力,提倡有條件的農戶多施些肥料,尤其可多施些磷肥。

  4)采用“一炮轟”的施肥法

  旱地不能澆水,追肥效果差,提倡把全部肥料,包括有機肥、氮肥、磷肥、鉀肥等在耕地時作底肥一次翻入,在地力較高的旱地高產麥田,采用“一炮轟”施肥,冬前麥苗可能呈現旺長趨勢。因此,施肥量較多時應注意控制冬前群體。

  5)深施肥料

  在“一炮轟”的基礎上深施肥料,施肥深度一般控制在30厘米左右。這樣施肥,方法簡便,增產效果好。

  2、耕作措施

  在耕作措施中,前茬作物收獲前中耕,前茬作物收獲后早耕,適墑耕地,精耕細耙,耙耢結合,播種前后的鎮壓都是有效措施。

  深耕的蓄墑作用早已為實踐所肯定。通過深耕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可有效地增加耕后和來年雨季降水的積蓄量,還能擴大根系的吸收范圍,其作用可持續多年。山東省糧田大多為一年兩作的種植制度,一般為小麥-玉米或小麥-花生等。在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早深耕,結合深耕將所施有機肥、化肥一次性施入,深耕后要及時耙耱,盡量減少墑情散失,這些措施只要運用得當,一般年份均會獲得十分明顯的增產效果。

  3、覆蓋技術

  1)旱地小麥覆膜技術

  (1)適期適量播種。比常規播期可推遲5-10天,播種量比常規播量減少10%,每畝2.8-3萬穴。(2)提高覆膜質量。可采用人工覆膜,再用雙行穴播機人工推播,也可采用機械一次完成。覆膜后每隔1-2米壓一土帶,以防風吹揭膜。(3)及時掏苗,放苗。10月中旬播種的地膜小麥3-4葉期,10月下旬以后播種地膜小麥在第二年春天返青后及時掏苗。(4)防除雜草。(5)及時防治病蟲害。

  2)旱地小麥覆蓋技術

  在小麥-玉米一年二熟種植制度地區,玉米拔節-大喇叭口期間,每畝覆草200-400公斤,起到減少土壤水分散發,平抑地溫,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為小麥生產起到培肥地力和保持水分的作用。

  4、苗情及群體指標的調控

  旱地小麥壯苗標準不僅要求營養生產量適宜,還必須具有較高的質量,即麥苗有較強的活力。主要表現是,冬前主莖葉片5-7片,按時如數分蘗,根系深扎;冬季抗凍,有較多的綠葉越冬;春季麥苗返青早,不早衰,分蘗成穗率高。

  在土壤水分和養分不成限制因素的條件下,在最佳播種期播種對培育壯苗最有決定意義。在解決播種過晚問題的同時,也要防止播種過早。但播種時必須考慮土壤墑情,當土壤有失墑危險時要搶墑播種,適當早種。

  旱地小麥的群體結構必須是高產低耗的群體結構。一般品種每畝產100公斤產量需10-12萬穗,魯麥21號畝產400公斤產量每畝40萬穗左右,畝產500公斤產量每畝45-50萬穗為宜,降水條件好的年份允許較多一點。冬前莖數應為穗數的2-2.5倍,春季分蘗宜略有增長。適期播種,每畝15萬左右苗數為宜,施肥較多偏早播種的高產田可降至10萬左右。在主要群體指標中,關鍵是冬前群體夠數而不過頭。在旱薄地淺施肥利于培育壯苗,在旱肥地深施肥有利控制麥苗旺長,因此,旱肥地偏早播種時不宜施種肥。

  5、抗旱品種的利用

  不同小麥品種其抗旱性有較大差異,旱地種植的小麥品種必須有較強的抗旱性。據近幾年試驗鑒定,旱薄低產麥田,尤其山丘旱薄地種植抗旱耐瘠品種。在旱肥地應種抗旱耐肥品種。

  6、田間管理

  旱地小麥田間管理以保墑為主,而保墑措施重在鎮壓,次為劃鋤。播種后耕層墑情較差時即應進行鎮壓,以利于出苗。早春麥田管理,在降水較多年份,耕層墑情較好時應及早劃鋤保墑;秋冬雨雪較少,表土變干而坷垃較多時應進行鎮壓,或先鎮后鋤。

  旱地小麥追肥也有增產效果,底肥沒施足時可以追肥。追肥要早追,并注意深施埋嚴。旱地小麥由低產變高產的過程,病蟲害有加重的趨勢,必須做好病蟲防治工作。播種時防治好地下害蟲,春季要及時防治紅蜘蛛,生長后期注意防治蚜蟲、粘蟲等危害。在病害防治方面,除白粉病、銹病外,高產田還要重視對紋枯病的防治。

  四、旱地小麥肥料早施深施高產節水栽培技術簡化技術要點  

  1、選擇土層深厚肥力較高、產量指標為畝產400--500kg的無水澆條件旱地麥田。

  2、通過深耕加深耕作層,增加耕層對來年雨季降水的積蓄量,并擴大根系的吸收范圍,耕深以25-30cm為宜。  

  3、旱地小麥肥料運籌要突出早、深的特點,并注重有機肥和無機肥、氮磷鉀配合施用。一般畝施有機肥3000-5000kg,純氮16-18kg,P2O5 12-15kg,K2O 8-10kg,硫酸鋅1kg,硼砂0.5-1kg。所施肥料結合深耕全做基肥施入土壤。

  4、選用高產優質抗旱小麥品種。

  5、不起壟、等行距(20-22cm)播種。

  6、培育壯苗,創建合理的群體結構,適時播種,要求基本苗12-16萬,冬前主莖葉片6-7片,冬前總蘗數70-80萬,春季總蘗數80-100萬,畝穗數50萬左右。

  7、運用中耕和鎮壓保墑防旱,要求在雨后和早春土地返漿時,及時進行劃鋤,特別是早春應采用鋤和壓相結合,先鎮壓后劃鋤。

  8、生育后期,如果出現脫肥現象,要根據條件進行根外追肥或借墑追肥。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