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種子技術 >> 正文
 

小麥死苗主要原因及其防治

(發布日期:2007-4-19 10:44:13)
瀏覽人數:
一、死苗原因及其鑒別

  小麥出現死苗原因很多,如病害、地下害蟲、水污染、藥害等等。但就今年來看,小麥死苗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蟲。小麥根腐病近年來在黃淮麥區發展較快。造成這類病害快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推廣不抗病的品種、單一品種大面積推廣、生產上使用的品種的遺傳基礎狹窄以及不科學的肥水運作等都促進了這一病害的快速發展。

  小麥根腐病又稱小麥根腐葉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黃色鐮孢、尖孢鐮孢、串珠鐮孢、雪腐格氏霉、鏈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種菌復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況下,病菌在小麥、大麥、黑麥、燕麥及多種禾本科雜草的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小麥根腐病的初侵染源。該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隨著該病的連年發生,病田種子帶菌量逐年增加。當播后溫度達10℃~20℃時,病菌孢子迅速萌發侵染,導致苗期發病,幼苗受害程度隨種子帶菌量增加而加重。土壤濕度過低或過高、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氮肥過量及播種過早或過深等都使該病加重。今年秋季溫度一直偏高,土壤及種子病菌數量增大,這是造成今年小麥秋季發病的主要原因。隨著氣溫下降,該病會逐漸消失,但來年春天應重視防治。

  小麥根腐病全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癥狀為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病斑不斷擴大變褐,病組織逐漸壞死,產生黑色霉狀物,最后根系腐爛,麥苗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死。成株期染病,葉片上出現梭形小褐斑,后擴展為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淺褐色斑,病斑兩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嚴重的整葉枯死。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小麥死苗的另一個原因是地下害蟲,主要有金針蟲、蠐螬、螻蛄。近年來小麥地下害蟲為害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對小麥的為害不容忽視。今年氣溫偏高、偏旱,有利于地下害蟲活動。地下害蟲對麥苗造成的為害往往是沿著麥行一段一段死苗,有時一段麥苗的一半死亡一半生長良好。

  小麥病害死亡與蟲害死亡的主要區別在于:病害死亡植株逐漸變黃而死,蟲害死亡植株青綠干死,且在死亡麥苗的地下土壤中能找到害蟲。

  二、防治方法

  小麥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是:1、農業措施,選用抗根腐病的品種;不在病田留種,不種植帶黑胚的種子;與豆類、馬鈴薯、棉花等闊葉作物合理輪作;適時播種,淺播;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氮、磷、鉀等肥料合理搭配使用。2、藥劑防治,防治該病的藥物很多,但該病應以防為主。常用的藥物有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等,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在小麥返青至拔節期發病,每畝用50%強力殺菌劑50毫升、迦姆5毫升,加水40公斤噴霧,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防治2~3次。小麥開花初期發病,可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液噴霧,或每畝用4.5%玉麥菌殺水劑30~35克或5%井岡霉素水劑10克加水40公斤噴霧防治,隔7~10天再噴一次。噴藥應噴勻、噴透,使藥液充分浸透根、莖。

  地下害蟲的防治:地下害蟲的防治指標一般死苗率達3%時,應進行藥物防治。防治地下害蟲的藥物和方法較多,如畝用5%辛硫磷顆粒劑2公斤或3%辛硫磷顆粒劑3~4公斤拌細土30~40公斤開溝施入,或順壟撒施后劃鋤覆土;畝用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加水750公斤順壟澆施,都能有效地防治蠐螬和金針蟲。畝用90%晶體敵百蟲75克,溫水溶解,加水1.5公斤配成藥液,拌在5公斤炒香的麥麩、大豆餅、玉米碎粒或煮成半熟稻谷、谷子等上,燜4~6小時即成毒餌。將毒餌于傍晚撒在田間,可有效防治螻蛄。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