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害方式:
豆莢螟以幼蟲為害豆葉、 花及豆莢,常卷葉為害或蛀入莢內取食幼嫩的種粒,莢內及蛀孔外堆積糞粒,受害豆莢味苦,不堪食用。本地 1年發生 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幼蟲共 5齡,初孵幼蟲蛀入嫩莢或花蕾取食,造成蕾、 莢脫落, 3齡以后蛀入莢內食害豆粒。本地一般蛀莢率達 14%~26%,嚴重的達 60%以上。
2、防治方法:
① 做好蟲情預測,掌握防治適期。選擇當地有代表性的豇豆田或其他豆類作物田塊1-2塊,自作物始花期隨機取樣調查花朵 100 朵左右,調查花蕾被害數與百花蟲數。在花蕾被害率達到 10%或百花有蟲 15頭時即需要噴藥防治。最佳防治適期一般是在豆野螟成蟲產卵高峰后5 -6天或1齡幼蟲發生高峰后2- 3天。
②清潔田園 及時清除田間的落花落莢,并摘除被害花 莢,將所收集到的花、莢等物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蟲源,防止幼蟲轉移為害。冬前最好能夠耕翻凍垡,以減少田間蟲源。
③ 燈光誘殺。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田間架設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利用成蟲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
④覆蓋防蟲網。覆蓋防蟲網,可有效切斷蟲源的傳播,對豆野螟有一定的防效。
⑤藥劑防治。可用48%毒死蜱乳油 1000 倍液,52.25%農地樂乳油 1500 倍液, 5%銳勁特懸浮劑 1500 倍液, 4.5%氯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 20%殺滅菊酯乳油1000 倍液, 2.5%功夫菊酯乳油 1000 倍液, 10%除盡乳油2000倍液和 15%安打懸浮劑 3000倍液。不同農藥要交替輪換使用,并注意嚴格掌握農藥安全間隔期。一般為3-7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