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植保技術 >> 正文
 

玉米病毒病如何綜合防治

(發布日期:2016-5-26 11:09:35)
瀏覽人數:
(一)玉米病毒病的特點 首先,病毒病的發生來勢猛,上升速度快,發病面積大,危害嚴重。有的地區前一年只有零星病害發生,而次年就呈大發生態勢,每667平方米(1畝)病株率從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有些地塊甚至毀種。今年河北和山東省共有2.67萬公頃(40多萬畝)玉米出現毀種現象,給生產帶來很大損失。 第二,在發病田中,春玉米普遍重于夏玉米。播期對病毒病的發生有一定影響,早播春玉米粗縮病嚴重,而矮花葉病則隨播期推遲而加重。不同的地塊由于作物、耕作制度和茬口不同,發病情況也不一樣,總的來說是親本田重于制種田,制種田重于大田;間作套種田重于平播田,貼茬田重于滅茬田;前茬口是菜田或棉田改種玉米的發病嚴重。周圍環境對病毒病的發生影響也很大,鄰近田邊、菜地、果園、路邊和渠邊以及低洼地帶的玉米發病率明顯偏高。管理粗放、雜草叢生的田塊和土壤肥力低、出苗弱的地塊玉米也易感病。

  (二)造成玉米病毒病流行暴發的主要原因 1.品種抗病性差,種子帶毒率增加。當前生產中使用的許多當家品種基本上都不抗病毒病,如沈單7、掖丹系列、農大60、西玉3、丹玉13等。它們的種植面積占玉米栽培面積的一半。由于它們的親本也高感病毒病,所以造成了自交田和制種田發病比大田還要嚴重的狀況。 另外,種子帶毒率的增加也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問題,由于制種田發病嚴重,種子帶毒率顯著高于80年代初的0.1%。據甘肅省1996年對121份材料的調查,有29個材料發現種子帶毒現象,占總份數的24%,其中種子帶毒率最高達6.52%。 2.一些栽培技術和耕作制度有利于媒介昆蟲的傳毒和發生。是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民個體經營的迅速推廣,為了實現高產穩產,爭分奪秒搶種玉米已經成為增產的重要環節之一,結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復種指數普遍增加,間作、套種和貼茬搶種玉米的面積迅速擴展,由于田間作物食物鏈銜接的關系,大大提高了傳毒昆蟲的存活率,使玉米一出苗就受到危害,發病嚴重。二是一些周年性生產的地塊,如溫室蔬菜面積的加大,增加了傳毒昆蟲的越冬空間,有利于它們的越冬與繁殖。同時,耕作粗放,雜草叢生的田塊,為蚜蟲和灰飛虱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擴大了它們的棲息場所。三是許多地區不合理施肥,忽視農家肥,造成土壤嚴重缺少鋅等微量元素,這也是玉米容易感病的重要原因。 3.氣候條件有利于病毒病的發生。近幾年連續的暖冬對傳毒昆蟲的越冬十分有利,玉米生長前期的春旱又促進了傳毒昆蟲的繁殖,但對玉米生長卻有抑制作用,造成弱苗,容易感病。夏季多雨使氣溫降低,玉米受澇延長了作物感病敏感期,進一步加重了病毒病的發生。

  (三)綜合治理對策 1.壓縮感病品種,加強種子處理。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田要因地制宜逐步壓縮感病品種的種植面積,推廣抗病耐病品種。二是嚴把藥劑拌種關,推廣種子包衣劑,大力提倡呋喃丹種子包衣和吡蟲啉等藥劑拌種,在重病地區實施種子統供、統一配方、統一拌種包衣,早期防治傳毒昆蟲。三是對親本田和制種田通過除草除蟲等措施減少病情,盡可能在無病毒病發生的地區制種,壓低種子帶毒率。 2.注重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第一,提倡覆膜栽培,在夏玉米矮花葉病常發區要適時進行早播,保玉米齊苗壯苗,提高苗期抗病性,結合盡早定苗,拔除病株,消除田間病源。第二,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田除草,減少傳毒昆蟲棲息繁衍場所。第三,加強健身栽培,合理調節水肥,噴施生長調節劑和葉面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3.進行藥劑防治,盡早除蟲防病。苗期根據預測預報對灰飛虱和蚜蟲要盡早進行藥劑防治,具體可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5000倍液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均勻噴霧,對溝邊、道旁和雜草多的地塊要重點防治,注意防治套作、間作玉米田,減少傳毒昆蟲的為害;對已經感病的玉米,可在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劑,如病毒A,寧南霉素等進行噴霧,對病情的控制和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針對一些疑難問題,開展協作研究。目前,玉米病毒病的致病機制、毒源種類和株系以及病害的流行消長規律等都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品種抗病性的篩選鑒定和抗病品種的選育工作也應深入開展,各科研和推廣部門應把研究和調查、監測有機地結合起來,尋找有效的監測預測方法和防治技術手段,盡快使病毒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