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植保技術 >> 正文
 

玉米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發布日期:2016-7-6 15:26:43)
瀏覽人數:
品種選擇
  1、選用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玉米雜交種。根據當地生產、經濟條件,病蟲害發生危害等情況,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適應性廣、抗逆強,種子質量高的優質玉米雜交種。

  2、選用玉米包衣種。種子包衣劑含有殺蟲劑、抗旱劑、微量元素等,能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蟲和玉米絲黑穗病等土壤傳播病害,能使苗齊苗健,為高產打下基礎。

  3、藥劑拌種。對不含有殺蟲劑的玉米種要進行拌種,種子含水量應控制在12%-14%,1kg拌種藥劑拌種50kg。選擇能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及蚜蟲、玉米絲黑穗病、莖腐病等藥劑制成拌種劑拌種,對防治病蟲害和確保全苗有良好效果。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度是玉米生產最有效的增產措施。影響種植密度的因素主要有3方面:一是品種特性,不同品種宜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以呂梁山區氣候特點為例,如潞鑫2號、秦龍9號等中晚熟品種,規格化間套種密度每畝以3000株左右為宜;晉單46號等中早熟品種,規格化間套種密度每畝以3500株左右為宜;二是地勢條件的影響,陰山宜稀,陽山宜密;三是土壤水肥條件的影響,高水肥土壤宜稀,低水肥土壤宜密。因此,根據品種特性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使每畝穗數、穗粒數、粒重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的群體結構,發揮群體增產作用。

  田間管理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種好是基礎,田間管理是關鍵。在田間管理上,按照玉米不同生育時期的生長發育規律,運用各種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為玉米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滿足玉米各期生長發育的需求,減少個體差異,使個體與群體能夠協調發展,達到高產穩產高效的目的。

  1、中耕除草、培土。

  加強中耕除草、及時培土,根據玉米不同的生育時期及時進行除草、培土,保持田間整潔通風,玉米生長健壯,培土能防止中后期倒伏,確保玉米高產。

  2、施肥。

  底肥:科學合理施肥,是實現玉米高產的重要措施。在玉米施肥上應做到有機肥和無機肥并重,氮、磷、鉀配合使用,同時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底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鋪,氮、磷、鉀相配合施用,每畝施配方肥35-50kg。

  追肥:結合中耕除草、培土進行追肥,應施用速效氮肥。第一次追肥在玉米10~12葉期(大喇叭口期)進行,施尿素20-25kg/畝;第二次追肥(攻粒肥)在玉米抽絲始期進行,施尿素5~8kg/畝。也可以根據地力情況,進行根外追肥,葉面噴施0.5%的磷酸二氫鉀與1%尿素混合液。

  病蟲害防治

  1、常見病蟲害。

  較為常見的玉米蟲害有:蚜蟲、紅蜘蛛、玉米螟、地老虎以及粘蟲等。較為常見的玉米病害主要有:絲黑穗病以及玉米粗縮病等。

  2、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①種子選擇。在選取玉米種子的過程中要選用具有良好抗病性的種子,或者是感病較輕的玉米品種,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作物受到病蟲害侵染的概率。②實行輪作。③增施鉀肥。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在田間多施鉀肥能夠使玉米抗病能力得到顯著提高。④及時清理玉米植株殘體以及枯心苗,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傳播的概率。在對玉米進行田間管理的過程中一旦發現病變苗,要及時鏟除,而且鏟除后的病變苗還要妥善處理,防止病蟲害的二次傳播。⑤藥劑拌種。在玉米播種之前使用藥劑拌種能夠很好地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化學防治:①玉米螟。在玉米心葉期,可施用1.5%辛硫磷顆粒劑,每畝用量1-2kg。加5倍細土或細河沙混勻撒入喇叭口,在雄穗打苞期,每畝用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蘸滴花絲,防治二代玉米螟。②玉米大、小斑病。玉米抽雄前后,田間發病植株達70%,葉片達20%時,可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藥防治,間隔7天,連噴2-3次。③玉米紅蜘蛛。紅蜘蛛點片輕發區,可每畝用3%甲拌磷顆粒劑1.5kg,或用55%3911乳油1kg拌細沙土或鋸末20kg,均勻撒施于玉米行間進行熏蒸防治。對連片重發玉米田,為便于田間噴霧作業,可選用20%噠螨靈乳油,或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重發生田隔7天后視天氣情況再進行第二次噴藥。有條件的地方,可選用殺螨劑與柴油按1:1比例混合,于早晨或傍晚氣壓低時用煙霧機噴煙防治。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