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植保技術 >> 正文
 

再生高粱高產高效種植技術

(發布日期:2017-3-22 9:20:39)
瀏覽人數:
2017年重慶市種植業主推技術(七)——再生高粱高產高效種植技術

一、技術概述

再生高粱技術是將頭季高粱休眠再生芽培育成穗、蓄留栽培,實現種一季收兩季,不僅節省種子、勞力和肥料,而且生產技術簡便,成功率高。再生高粱生育期短,是增種晚秋作物、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高粱生產為釀酒產業提供了原料,同時高粱秸稈是養殖牛羊的飼料,為畜牧產業提供充足的優質原材料,有利于實現種養結合,有助于農業實現可持續、高效的循環經濟發展。重慶市自2003年以來,已經連續在榮昌、墊江、豐都、銅梁、大足、合川、萬州、江津、彭水等地進行示范,年推廣面積約5萬畝。該技術一般頭季和再生季畝產高粱分別達400公斤以上,畝增效80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二、技術要點

1.品種選擇

蓄留再生高粱品種應選擇綜合農藝性狀好、抗病力和再生力強的優質釀酒高粱品種“瀘糯8號”、“瀘雜4號”等。

2.適時播種育苗

氣溫穩定通過12℃時播種,適宜播期在3月上旬。可采用地膜肥球、軟盤育苗或地膜保溫常規育苗。

3.精細整地,施足底肥

注意挖好廂溝、邊溝和排水溝。移栽前翻挖土壤,使耕作層土壤松、細、平、凈。雜交高粱需肥量較大,故應施足底肥,輕施提苗肥,重施孕穗肥,補施穗粒肥。一般底肥畝用人畜糞1500~2000公斤,尿素20公斤、過磷酸鈣50~65公斤、鉀肥4~6公斤作底肥。

4.合理密植

當苗齡20~30天、葉齡5~6葉時搶雨天前移栽。間套栽培的一般畝栽5000~6000株,即行距2尺,窩距1.2尺,每窩分開栽雙株。凈作栽培的一般畝栽8000株左右,即行距1.5尺,窩距1尺,每窩栽雙株。成活后施一次清糞水。

5.及時中耕除草追肥

栽后7天內查苗補缺。掌握“早中耕、勤中耕、雨后必中耕”的原則。中耕的次數以2~3次為宜,可與施肥同時進行。雨后及時清溝排漬。栽后7~10天第一次中耕除草,同時畝用尿素5公斤、糞水1000公斤淋窩施苗肥。畝用碳銨30公斤或尿素15公斤加氯化鉀10公斤兌糞水1000公斤淋窩重施拔節孕穗肥。抽穗前一周左右施穗粒肥,畝用碳銨和氯化鉀各10公斤兌水淋窩。

6.防治病蟲

高粱全生育期易發生螟蟲、蚜蟲、紋枯病等病蟲危害。移栽后選用速滅殺丁、氯氰菊脂藥劑于黃昏時防治土蠶;選用抗蚜威、蚍蟲啉、啶蟲咪防治蚜蟲;選用甲維鹽、康寬、福戈等藥劑防治螟蟲,提倡在抽穗期用康寬、噻蟲嗪或福戈防治穗期害蟲;選用春雷霉素、井岡霉素防治炭疽病、紋枯病。高梁對有機磷、有機氮、無機銅制劑、除草劑表現敏感,易產生藥害,切忌使用。推廣使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蟲害。

7.適時收割頭季

高梁穗子八成籽粒變紅、變硬即可收獲,人工或用打谷機脫粒。3月5日以前播種的,一般收獲時間為7月20日左右,最遲不超過7月底。

8.再生高粱蓄留技術

8.1抗旱保芽,施好保芽肥。頭季高粱收前5~7天灌跑馬水一次。收前7~10天畝施50%BB肥10公斤加人畜糞1000公斤保芽。

8.2適時收割頭季,合理留樁。當高粱籽粒80%成熟,穗子上中部籽粒變紅時及時采收。留樁高度一般以近地面留1~2個節為好。砍稈后及時澆水防旱,并將前季高粱秸稈加稻草覆蓋在行間保濕抗旱。頭季收割時,鐮刀要鋒利,砍稈時速度要快,盡量減少莖稈的破碎程度,以免莖稈破碎后失水易引起腐爛,影響再生芽生長。

8.3及時中耕除草、定苗。頭季收后3~5天,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并勻苗,每株留再生苗1~2株;4~5葉時初步定苗,畝留苗8000株左右。拔節初期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定苗,基本保持頭季株數。勻苗、定苗原則為除上留下、除弱留壯、除擠留勻。

8.4施好發苗肥,及時追肥。結合第一次中耕除草,畝施35%復混肥30公斤或BB肥20公斤兌糞水30擔淋窩作發苗肥。結合第二次中耕,畝施35%復混肥20公斤或50%BB肥15公斤兌糞水30擔作拔節孕穗肥。抽穗前1周左右,畝施碳銨10公斤(或尿素5公斤)加氯化鉀10公斤兌水施穗粒肥。

8.5注意防治再生季病蟲。再生高粱要注意防治芒蠅、螟蟲、蚜蟲等危害。

8.6適時收獲再生高粱。當穗子上中部籽粒變紅時及時采收。可用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收獲,也可人工割后,采用機械脫粒。

三、適宜區域

該技術適宜于重慶海拔400米以下、光熱資源較好的沿江河谷地區。可采用田坎、望天田凈作,高臺位旱地套作等模式種植。


作者:旱地糧油作物產業科、綜合信息科    來源: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