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植保技術 >> 正文
 

河南省2004年小麥病蟲害發生狀況及原因淺析

(發布日期:2004-12-21 14:46:09)
瀏覽人數:
摘要:本文總結了2004年河南省小麥病蟲害發生危害的實況、特點及原因,特別是對在我省周邊小麥條銹病菌源充足以及蚜蟲大量發生的條件下,采取有力措施,沒有對小麥造成大的損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為今后進一步搞好小麥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提供了經驗。同時,提出了 2005年小麥病蟲害發生區實際、治理策略及措施。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發生;原因

1.小麥病、蟲害發生狀況

從整體上看2004年我省小麥病蟲害是一個中度發生年份,全省小麥病蟲害發生總面積2.76億畝次,其中:小麥病害發生1.26億畝次,蟲害1.5億畝次。發生為害的主要特點:一是發生面積大,為害損失小。二是蟲害重于病害,病害輕于去年,蟲害重于去年。三是冬前基數小,春季害蟲發生早,病害盛期晚。

1.1 主要病害 

2004年小麥病害發生面積1.26億畝次。主要病害中度或偏輕發生,其中,條銹病、赤霉病等暴發性病害輕于去年而重于常年,葉銹病、黑穗病和全蝕病重于去年,其它病害輕于去年。

1.1.1 條銹病 

2004年條銹病在全省總體上屬偏輕或輕發生年份,但南陽、駐馬店、漯河等地中度發生,信陽、平頂山、許昌等地偏輕發生,全省發生面積1560.74萬畝次,發生為害輕于2001、2002和2003年。其發生特點:一是發生早,發展慢,盛期晚。我省冬前11月14-17日在平輿縣的2塊麥田查到條銹病發病中心,為當地1983年以來最早見病年份,也是全省1996年以來最早見病年份。盡管冬前發病早,但春季發展較慢。截止4月14日,全省有6市20縣見病,而2002年同期已有38縣見病。至5月10日,發展到13市60個縣。而2003年同期已擴展到15市80縣。豫南地區大部3月底至4月上旬開始見病,4月下旬還處于發病中心階段,流行盛期在5月上中旬;豫東的商丘、周口4月中旬見病,豫西的洛陽4月下旬見病,豫北地區5月上旬見病,流行盛期5月中下旬,均晚于2003年。二是發生范圍廣,嚴重程度輕,造成損失小。今年我省小麥條銹病發生范圍涉及17市73縣,但大部分地區都處于局部發病中心和零星病葉階段,只有南陽、駐馬店和漯河等地的部分縣部普遍發生。三是豫南重于豫北。南陽市鄧州、淅川、鎮平、新野等地普遍率11.7%-27%,其它各縣5%左右,全市平均病情指數0.0534。中東部的開封市病田率16.1%,普遍率3.7%。四是品種間病情差異大。據調查,豫麥47、豫麥34、鄭麥9023、豫麥70、宛369等品種發生相對較輕,豫麥49、豫麥18、周麥16等、偃展4110等發生最重。

1.1.2 赤霉病 

全省總體偏輕發生,其總體發生危害程度明顯輕于去年,但重于常年,發生面積974.05萬畝次。其特點是:帶菌率高,子囊殼發育進度快,豫北重于其他地區,部分品種發生重。濮陽縣3月6日玉米殘茬帶菌率7.2%,明顯高于歷年均值;4月20日前后南陽市全市稻樁平均帶菌率61.3%,子囊殼成熟指數為93%;葉縣4月19日子囊殼成熟指數60%。后期調查,豫北病田率50%-70%,病穗率1.04%-9.7%;其它地區病田率5.7%-25%,病穗率0.07%-3%。發病較重的品種有周麥16、豫麥49、豫麥41、豫麥24、科麥3號等,豫麥34、鄭麥9023、河北8901、鄭農16、豫麥47及部分新麥系品種較抗病。

1.1.3 白粉病 

全省總體偏輕發生,全省發生面積1576.13萬畝次,比去年減少28.33%。發生為害特點:基數小、盛期晚、北部重于南部。去年11月中下旬調查,小麥白粉病僅在濟源、安陽、三門峽等地山區或稻茬麥田見病,病情低于常年;3月中旬局部地區出現發病中心,大部分地區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發生。發生盛期4月下旬5月上中旬,較常年晚3-7天。3月26日南陽、周口、開封、鄭州、濟源、焦作、安陽、三門峽等地山區或稻茬開始發病,病田病株率0.06%-0.9%。病情穩定期中北部地區病田率50%-70%,普遍率17%-30%;南部地區病田率5%-20%,普遍率2.5%-12%。

1.1.4 葉枯病 

全省總體偏輕發生,發生面積1852.42萬畝次。發生特點:發生晚、范圍廣、局部地區部分品種發生重。各地一般4月上中旬開始發生,豫南局部提前到3月中下旬,4月下旬—5月中旬是發生盛期,豫北局部推遲到5月下旬,盛期比常年晚1-8天。駐馬店、周口、商丘病田率最高,分別達到100%、87.5%和78%。漯河、平頂山、開封、焦作、安陽、濮陽、新鄉等地病田率25%-44%,其它地區2%-15%。駐馬店、漯河、開封、焦作、新鄉、安陽、濮陽等地病葉率達到20%-40%。據后期調查,溫麥系和周麥系品種發生較重。

1.1.5 黑穗病

全省總體輕發生,但較常年有所回升,南陽、三門峽、濮陽、駐馬店等地局部發生較重。全省發生面積135.63萬畝次,防治面積114.49萬畝次,挽回損失4970.89噸,防治后仍造成損失2819.575噸,發生面積和造成損失分別比去年增加43.31%和16.44%。三門峽澠池縣散黑穗病病莖率7.5%,高于去年的3%-6%;稈黑粉病病莖率5.2%,低于去年的7.5%;腥黑穗病發生1.6424萬畝,病莖率一般1%-8%,西陽鄉局部病莖率達到70%。鄭州市滎陽廣武鎮有30余畝小麥因腥黑穗病發生嚴重而被強制性燒毀。南陽市散黑穗病發生34.9萬畝,病穗率一般0.2%-3%。

1.1.6其它病害 

黑胚病輕發生,主要發生在安陽、新鄉、焦作、周口、駐馬店等地,發生面積632.72萬畝次,明顯輕于去年。病毒病輕發生,主要發生在信陽、駐馬店、三門峽等地,發生面積42.74萬畝次。全蝕病輕發生,但新鄉、商丘、開封等地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54.80萬畝,局部發生嚴重田塊成片枯死。安陽縣5月中旬發生2萬畝穎枯病。許昌市發生20萬畝根腐病。

1.2 主要害蟲

2004年是我省小麥蟲害發生較重的一年,發生面積總面積1.50億畝次。蚜蟲在全省普遍偏重以上發生,地下害蟲、吸漿蟲、麥蜘蛛、麥葉蜂中度至偏重發生,粘蟲、潛葉蠅輕發生。蚜蟲、麥蜘蛛、麥葉蜂、金針蟲明顯重于去年,潛葉蠅顯著輕于去年,吸漿蟲、粘蟲、蠐螬也輕于去年。

1.2.1 蚜蟲 

全省總體偏重發生,其中,駐馬店、周口、商丘、許昌等地重發生,其它地區大部偏重發生。全省發生面積5681.96萬畝次,比去年增加49.95%。發生為害特點:基數低、盛期早、密度高、局部受害重。去年11月中下旬調查,小麥蚜蟲多數地區百株0-2頭,周口、駐馬店等地3-4頭,多數地區比常年同期減少50%以上。3月8日小麥蚜蟲零星發生,平均百株蟲量0.1-3.4頭,最高16頭(周口),接近常年。3月下旬蚜量開始明顯上升,局部地區達到百莖60-70頭,少數田塊達到300頭。4月中旬開始進入發生盛期,比常年提前10天左右。高峰期在5月上旬,高峰期密度百穗1000-3000頭,高者萬頭以上。5月中旬后各地蚜蟲密度開始明顯下降。據5月14日不完全統計,全省平均蚜量450-475頭/百穗,但局部防治效果較差的田塊蟲口密度仍然超過千頭/百穗。根據測產調查,蚜蟲防治失時的田塊減產30%以上。穗蚜種類以麥長管蚜為主,個別品種以禾縊管蚜為主。

1.2.2 吸漿蟲 

全省總體中度發生,駐馬店、南陽、漯河、平頂山、周口、安陽、鶴壁、濮陽等地局部偏重發生。全省發生面積1020.26萬畝次,發生為害特點:基數高、出土早、羽化率低、局部為害重。南陽、駐馬店、漯河、平頂山、周口、安陽、濮陽、鶴壁、洛陽等秋季普查,局部密度較高。漯河市2003年9月份挖土調查,有蟲方占71.88%,較2002年同期高11.52個百分點,平均每小方幼蟲15.7頭,大大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其中,舞陽縣平均每小方27.9頭,是2002年同期的2.88倍,郾城縣平均蟲量為4.9頭,是2002年同期的2.2倍,最高點達到107頭。濮陽市平均每樣方有蟲8.5頭,最高76頭。南陽市平均每小方5.4頭。今年春季吸漿蟲在豫南4月10日開始出土,盛期為4月13-23日;豫北4月19日開始出土,盛期為4月21-30日,比常年提前3-7天。南陽市平均羽化率69.5%,比去年的88.7%降低了近20個百分點,平均10復次網捕成蟲37.4頭,僅為去年的1/3,平均蟲穗率25.5%,比去年低17個百分點,平均百穗蟲量130頭,僅為去年的15.61%。清豐、滑縣、項城、郾城、舞陽、葉縣及駐馬店的部分縣超過100頭,局部沿河晚熟田達到700-1000頭,最高達萬頭以上。

1.2.3 麥蜘蛛 

全省總體中度發生,駐馬店、漯河、平頂山、三門峽等地偏重發生。全省發生面積2785.49萬畝次,發生為害特點:基數低、盛期早、局部密度高。去年11月中下旬調查,麥蜘蛛多數地區市尺單行0-4頭,許昌、平頂山、駐馬店等地達到7-10頭,多數地區比常年減少40%-90%。3月8日各地蟲量一般為1-9頭/市尺單行,豫南地區達到20-40頭/市尺單行,略高于常年及去年同期。發生盛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比常年早3-10天。高峰期密度南部一般市尺單行200-600頭,駐馬店、漯河等地達到1000頭以上;其它地區一般130-300頭,三門峽、洛陽、焦作、濟源等地局部達到400-1000頭。

1.2.4 麥田地下害蟲 

全省總體中度發生,局部偏重發生。全省發生面積3739.48萬畝次,其中,蠐螬1789.32萬畝,螻蛄459.63萬畝,金針蟲1490.53萬畝。春季以金針蟲為主,被害株率一般0.5%-3%,駐馬店、南陽、漯河、平頂山、許昌、商丘、濟源、三門峽等地局部達到10%-30%。許昌市4月上旬調查,受害田率45%,受害田死株率平均1.5%,個別30%以上。三門峽市2月下旬被害株率0.05%,4月中旬至5月上旬達到為害盛期,被害株率3%-13%,嚴重田被害株率達到30%,有的整株枯死,有的穗部變白干癟。

1.2.5粘蟲

全省輕發生,主要發生在南陽、駐馬店、三門峽、洛陽等地。發生面積284.39萬畝,防治面積326.03萬畝次,挽回損失14629.86噸,防治后仍造成損失3087.98噸。各地一般幼蟲密度1.8-3頭,發生程度明顯輕于去年。南陽市各縣2月18日—3月4日始見成蟲,3月中旬—4月上旬為成蟲盛期,單盆累計6-85頭,雌蛾占49.3%,平均10束草把誘卵2.2塊,幼蟲盛期每平方米2.98頭,局部38頭。5月10日調查,三、四、五、六、前蛹、一級蛹分別占6.02%、21.69%、76%、25.3%、4.82%、2.41%,發育進度早于常年。自然死亡率15.8%,比常年低7.9%。

1.2.6 其它害蟲 

麥葉蜂全省總體中度發生,豫北局部偏重發生。全省發生面積1099.13萬畝次,比去年增加61.78%。發生為害盛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盛期密度豫北、豫西每平方米10-50頭,其它地區1-9頭。發生為害特點:發生早,密度和面積明顯高于近幾年。小麥潛葉蠅全省輕發生,全省發生面積331.42萬畝次,比去年減少70%。但三門峽、駐馬店、鄭州、開封、鶴壁、南陽等地局部中度發生。

2.原因分析

2.1 政策與市場因素 

今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促進和恢復糧食生產提供了政策保證。在政策的驅動下,各級政府領導對小麥生產高度重視,農業部門狠抓小麥病蟲草害監測預報和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廣泛宣傳、普及技術,提高技術普及率和到位率。加之市場因素的刺激,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投入和防治病蟲害的積極性,群防群治,統防統治面積大,尤其是對蚜蟲、麥蜘蛛等病蟲害防治早、用藥對路、防治面積大、效果顯著。

2.2 科技與對策因素 

農業植保部門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準確監測,及時預報,技術示范和物資服務等工作抓的早,抓的實,效果好。特別是對條銹病全省普遍實施“準確監測,帶藥踏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嚴把“五關”的戰略戰術,即播種期推廣拌種和包衣技術,減少病菌秋苗侵染;早春推廣三唑酮或禾果利防治紋枯病,抑制條銹病發生;3月份農業植保部門采取“帶藥偵察”,對發病中心進行統一免費防治,延緩病害蔓延;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推廣殺蟲劑、殺菌劑混合使用技術,兼治麥穗蚜、白粉病、葉枯病、赤霉病等多種病蟲。在把好以上“四關”的基礎上,要做好充足物資準備,一旦其大面積暴發流行,要能在極短時間內開展大面積應急控制。將以條銹病為主的小麥病蟲害控制在點片發生階段,并搞好大面積普治,預防擴散蔓延,遏制了條銹病大暴發的趨勢,也抑制了小麥蚜蟲、吸漿蟲、紋枯病、葉銹病等病蟲害的發生危害;

2.3 氣候與品種因素 

春季的氣象條件對條銹病等病害不利,但對害蟲特別是蚜蟲、麥蜘蛛以及赤霉病、黑穗病發生為害相對有利。去年秋季連續陰雨低溫,導致秋作物嚴重減產和晚熟,小麥播種期也普遍推遲10多天,有些地方到春節后才播種,大大減少了條銹病對秋苗的侵染。雖然秋季小麥條銹病菌源豐富,但春季冷空氣活動次數少,強度弱,對病菌遠程傳播不利。從孢子捕捉數據看,條銹病外來菌源少于2002年,其流行擴展普遍緩慢,盛期晚,除了局部感病品種病情較重外,大面積病情輕。由于麥播底墑情好對小麥出苗及生長發育有利,2003年12月下旬至2004年春季,全省又持續氣溫偏高,降水偏少,造成小麥生育期于往年相當或提前,有利于小麥蚜蟲和麥蜘蛛等害蟲的發生和危害,造成蚜蟲在全省普遍重發生,局部地區猖獗危害;同時也有利于吸漿蟲的出土和麥葉蜂的發生危害,造成部分晚熟麥田受吸漿蟲為害較重。2003年小麥赤霉病全省偏重發生,秋季玉米秸稈還田率高,田間赤霉病菌源豐富,加之小麥后期遇雨,造成北部赤霉病大面積發生。2003年小麥花期多雨,散黑穗病孢子侵染率高,種子帶菌率高,造成今年發生面積回升。

從我省主栽小麥品種分析,多數品種對條銹病、白粉病、葉枯病、紋枯病、赤霉病、吸漿蟲等主要病蟲害的抗性較差,一旦環境條件適宜就容易爆發危害。但是,從調查結果看,鄭麥9023、豫麥47、豫麥34、豫麥70等感銹性相對較低,而且在南陽、駐馬店、漯河等條銹病常發區種植面積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條銹病等病害的暴發流行;豫麥5號、鄭麥9023、豫麥18、豫麥47、豫麥70等對紋枯病抗性較好;豫麥70、鄭麥9023、宛369、偃展4110等對黑胚病抗性較好;鄭9023、豫麥18、豫麥47、偃展4110、百農66、宛369、漯麥4號等赤霉病發生較輕。從不同品種上穗蚜發生數量來看,品種間差異不大,長管蚜是優勢種,占發生總量的60%-90%;對抗吸漿蟲調查,依據穗被害率、粒被害率、單穗蟲量、單粒蟲量等指標綜合分析,偃展4110、新麥9號、洛麥4號、新麥13、豫麥47等品種較抗吸漿蟲,其次是豫麥70、豫麥18、鄭麥9023、宛369。


3.2005年小麥病蟲草害發生趨勢及對策

根據2004年和常年我省小麥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未來氣象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預測2005年度我省小麥病蟲草害將重發生,小麥吸漿蟲、黑穗病會進一步加重,全蝕病疫區范圍將繼續擴大,小麥條銹病存在大流行的危險。

要實現2005年我省小麥生產目標,小麥病蟲害的監測與治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策略上,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提高小麥品質和產量為核心,綜合考慮品種、氣象和病蟲草等因素,從加強植物檢疫、種植抗病蟲品種、科學栽培管理、優化農田環境入手,創造有利于小麥生長發育而不利于危險性病蟲草傳播和災害性病蟲草嚴重發生的條件,增強小麥自身的抗逆能力。在此基礎上,根據小麥整個生育期病蟲害發生危害的特點,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綜合治理方案,加強預測預報,運用現代媒體大力開展技術宣傳和普及,提高病蟲信息和防治技術的到位率和入戶率,綜合運用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技術措施。對條銹病全省要實施“準確監測,帶藥踏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嚴把“五關”的戰略戰術,一環扣一環,切實把小麥病蟲害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以確保我省小麥優質高產目標的實現,達到最佳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