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植保技術 >> 正文
 

行走式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

(發布日期:2005-1-24 15:08:23)
瀏覽人數:
 一、行走式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內容
  
  行走式節水灌溉技術就是以農村大量擁有的拖拉機為動力,配備貯運施水裝置和作業機具,在任意距離和道路條件下,將水運至田間,并按作物的農藝要求,分段、定時、定量地給作物施水。其主要內容包括節水播種灌溉技術和抗旱保苗節水灌溉技術。
  
  1、節水播種灌溉技術
  
  節水播種灌溉技術是結合播種而實施的一種節水型灌溉技術,用于土壤墑情不足時作物的抗旱播種,特點是在灌水的同時也完成播種作業。其作業工藝路線為開溝→施肥→播種→施水→覆土等。完成這些作業的機具為節水型播種機具。典型機具有:2BFS—3施水硬茬播種機、2BFG-6(S)A小麥施水施肥溝播機及2BX-7型牽引小麥施水播種機。
  
  2BFS-3施水硬茬播種機適用于玉米、豆類等中耕作物的施水播種,主要用于夏玉米的免耕直接播種,可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施水和覆土等多項作業。播種的行距、株距、播種深度以及施水量、施肥量均可調節,并達到水、肥、種的不同深度。
  
  節水播種灌溉技術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抗旱播種,對于半濕潤地區,若發生季節性干旱而不能正常播種時,亦可采用這種技術進行播種。
  
  2、抗旱保苗節水灌溉技術
  
  抗旱保苗節水灌溉技術包括作物苗期的淋灑灌水、作物根際注灌和噴灑灌水。
  
  淋灑灌水是由抗旱保苗灌水機來完成的。該機利用拖拉機作動力,加裝水泵、貯水箱、水管和淋灑器等而成。使用時將水箱中的加壓水送至車前橫置水管中,通過管上10余個淋灑器淋灑到作物的根部或莖葉頂,屬局部灌水機具。對于作物苗期灌溉,每天可灌1.13~1.67hm2。其特點是可直接從水源取水,不受運距限制,灌水機可直接進地灌水,不占用耕地。
  
  作物根際注灌是用宇鷹牌根部注射器裝在農用噴霧器上,依靠噴霧器的打氣壓力,通過噴槍嘴將水注入作物根部土壤。特點是可一次完成注水、追肥、根部施藥等,并可根據植株大小進行控制灌水,即苗小少灌淺灌,苗大多灌深灌,特別適用于干旱缺水地區或其他無水源地區的點播作物的抗旱保苗灌水。
  
  噴灑灌水是利用多功能移動式節水灌溉機、PG-1卷管式噴灌機及機動式多功能灌溉機。其特點是以小四輪拖拉機為動力,具有從水源直接抽水噴灌,利用水罐短距離拉力噴灌、中短距離運水和田間條灌、施肥、噴灑農藥等功能。適用于各類谷物、蔬菜干旱季節播種后的催苗及苗期灌溉,也可用于作物后期及果樹的節水灌溉。
   
  二、行走式節水灌溉技術的特點
  
  行走式節水灌溉技術是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的有機結合,是農民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是農業機械化技術與節水農藝的有機結合,其特點:
  
  1.使灌溉機具不需要專配動力機,減少灌溉投資,可充分利用動力機(拖拉機)和灌溉設備;
  
  2.適應性強,可以到處流動,也可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3.大大減少了田間修渠工程,只要有水源,行走式灌溉機開到地里就可灌溉,大大節省了資金和勞力。
   
  三、行走式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效果
  
  1997年~1998兩年,甘肅省定西縣被列為農業部“行走節水灌溉技術”試點縣,省農機局1997年冬播和1998年春播時在16個縣安排了17個示范點,示范推廣面積3930hm2。試驗示范表明:(1)小麥在同等條件下進行了常規溝播、施水溝播與施水溝播且噴灌的對比試驗,經測試,施水溝播比常規溝播平均增75kg/hm2,增產幅度為13.13%,施水溝播進行了噴灌的比未噴灌的平均增產186kg/hm2,增產幅度為28.95%。玉米在同等條件下進行了苗期噴灌與未噴灌的對比試驗,經測定,噴灌比不噴灌的平均增產558kg/hm2,增產幅度為16.2%。(2)節水效果顯著。一般施水播種每公頃用水22.5~45t,而靠澆水進行播種用水300~450t;行走式苗期補灌每公頃用水150~300t,而傳統的大水漫灌,每公頃用水在1500t左右。(3)行走式節水灌溉機具作業效率是人畜力的10倍。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機具本身仍不完善,需進一步改進。如拖拉機帶水箱的行駛穩定性差,影響駕駛員的安全操作;水箱盛水量少,作業中加水次數多,作業效率低;施水量偏小,當旱情嚴重,土壤墑情較差的情況下,不能滿足農藝要求,穴播穴灌難以實現。
  
  2.機具與農藝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行走式苗期節水灌溉機組進入田間進行灑、噴灌溉,存在壓苗傷苗問題。
  
  3.水源道路制約該項技術的經濟性。水源遠時,要配備多臺運水車,作業成本高。
  
  建議:加強農機、農技、水利、氣象等部門的緊密配合,科研、生產、推廣三者融為一體,不斷完善該項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作業機具的質量。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