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癥狀:冬小麥秋苗二葉期就開始出現癥狀,首先從葉莖開始,出現葉脈間褪綠或葉莖發黃;以后逐漸向葉尖擴展。輕者在葉脈間出現斷續的短而纖細的黃白色或淡黃色條紋或黃色條紋;稍重,這種條紋不受葉脈限制,從葉莖至n十尖形成1—3條跨葉脈平行褪綠條紋,葉脈呈黃色,矮化不顯著,能部分抽小穗。重者,植株矮小,葉色變黃,新葉不能伸展,細弱針狀,分蘗增多,20~30多個不等,不抽穗。個別也有不增多的,但根系分根少而粗短,并有褐色壞死,這類病株越冬前常常死亡。
發病特點:冬小麥傳毒發病的主要時期是秋季。一般來說,在有毒源存在的情況下,冬小麥播種越早,秋苗受侵就越早,發病就越嚴重。據接種試驗研究,隨植株生理年齡的增大,抗性增強,春季返青后受侵植株發病較輕。所以,防治這個病害的關鍵是控制秋苗的早期侵染。另外,玉米套種冬小麥或棉田套種冬小麥的地塊發病較不套種的平作小麥發病重,靠溝邊地頭雜草越近的發病越重。這是因為增加了灰飛虱連續傳播侵染的機會。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1)在重病區壓縮小麥與玉米,棉花的套種。
(2)種麥前清除田邊雜草,減少蟲源和毒源。
(3)適時推遲播種。
2.藥物防治
(1)藥劑拌種 參見小麥藥劑拌種。
(2)秋苗防治,用10%的葉蟬散可濕性粉劑每畝250克,或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每畝150克,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用25-30克,均加水50公斤噴霧。
(3)早春對有蟲麥田再進行一次全田噴藥。
常用藥劑: 葉蟬散 乙拌磷 涕滅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