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農藥技術 >> 正文
 

農作物春夏季病蟲害防治(一)

(發布日期:2005-4-6 10:48:51)
瀏覽人數:
棉花
  棉蚜 為害癥狀:棉蚜以刺吸口器插入棉葉背面或嫩頭部分組織吸食汁液,受害葉片向背面卷縮,葉表有蚜蟲排泄的蜜露(油膩),并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葉片變小、葉數減少、根系縮短、現蕾推遲、蕾鈴數減少、吐絮延遲。
  防治方法:1、農藥防治。甲拌磷浸種,每100千克干棉子用75%甲拌磷乳油1千克,將50升55℃~60℃溫水倒入水泥砌的拌種池內,倒入藥劑,再倒入棉子攪拌,藥劑吸干后,鏟出堆悶24小時,就可播種;辛硫磷、氧化樂果藥劑噴霧;用敵敵畏熏殺伏蚜。
  紅鈴蟲 為害癥狀:1、蕾、花被害。從花蕾頂部蛀入,留下針尖大的蛀入孔。幼蟲在蕾內吃花蕊,有的蕾內花蕊被吃空而脫落;有的不脫落,仍能開花,但花發育不良,部分花瓣粘連扭曲。2、青鈴被害。從基部蛀入,不久蛀孔愈合,在鈴殼內壁形成不規則的突起。較老青鈴受害,殼內壁有幼蟲鉆蛀的蟲道。幼蟲侵入后蛀食棉籽。被害棉鈴遇雨霉爛,被害鈴室成為僵瓣。3、種籽被害。種仁被吃掉,成為空殼,殼上有蟲孔。
  防治方法:化學防治。溴氫菊脂2.5%畝次有效成分0.5克~1克,功夫菊脂每畝次1克,西維因1:250倍稀釋使用。
  棉鈴蟲 為害癥狀:1、二代(蕾鈴期)為害狀。生長點被害幼蟲將頂心周圍小葉芽為害成缺刻形,有細蟲糞,葉展開后呈畸形;生長點常被破壞,使棉莖頂部停止生長,從頂部以下幾個葉腋處長出粗壯的徒長枝,上面基本不長花蕾,使整株棉花變成只長葉、稈不結果的光稈棉,俗稱“公棉花”。頂部嫩葉被害被吃成許多小穿孔。
  蕾被害。幼蟲藏在苞葉內蛀食幼蕾,蛀孔處有蟲糞;被害蕾苞葉張開,很快脫落。 
  花被害。花的雄蕊、花柱被吃掉;子房基部蛀入為害,被害花往往不結鈴。
  2、三、四代(鈴期)為害狀。棉鈴基部有蛀孔,孔口附近有蟲糞,正蛀食的幼蟲蟲體大半露在鈴外;被蛀棉鈴遇雨很容易霉爛脫落,不脫落的被害部位成為僵瓣,蕾被害狀相同。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1)楊樹枝把誘蛾;(2)玉米高粱誘疾帶;(3)田間耕作管理和農事操作減輕蟲口密度。
  2、生物防治:(1)應用微生物農藥治棉鈴蟲。(2)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棉鈴蟲的天敵種類很多,如赤眼蜂寄生卵、齒唇姬蜂、側溝繭蜂、絨繭蜂等寄生幼蟲、草蛉、瓢蟲、小花蝽、蜘蛛等捕食卵和幼蟲,對控制棉鈴蟲的危害有良好作用。 
  3、化學防治法:25%溴氫菊脂1000倍~1500倍,辛硫磷、敵敵畏1000倍防治三代棉鈴蟲可選用40%輝豐1號乳油50毫升/畝、25%快殺靈60毫升/畝、4.5%氯氰菊酯與50%辛硫磷乳油混合噴灑或輪換使用。棉鈴蟲孵化后1天~4天為防治適期,應及時防治。 
  向日葵
  向日葵螟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向日葵和野生菊料植物的花盤和種子。成蟲在7月中下旬陸續出現,羽化盛期為7月末到8月初(葵花盛花期),成蟲晝伏夜出在花盤上取食花蜜,交配產卵。產卵盛期在8月上旬,卵期3天~5天。幼蟲有4個齡期,l齡~2齡幼蟲啃食筒狀花,3齡后沿著葵花子實的排列縫隙蛀食種子,將種仁局部或全部吃掉,形成空殼或深蛀花盅,把化盤咬成很多隧道。幼蟲為害時,在花盤子實上吐絲結網粘連蟲糞及碎屑,狀如絲氈,被害花盤遇雨后多腐爛發霉,嚴重降低產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1、秋翻冬灌可將大批越冬繭翻壓入土,減少越冬蟲量。2、化學防治。在為害不大的地區可在幼蟲期(8月上旬左右)噴90%敵百蟲500倍~1000倍液于花盤上即可。為害較重地區應以防治成蟲為主,結合防治幼蟲。在7月末8月初成蟲盛發期,施放敵敵畏煙劑或用敵敵畏高粱稈熏蒸(80%敵敵畏乳油浸高粱稈后插入田間),隔3天~5天(根據蟲量)再施放一次。幼蟲盛期(8月上、中旬)噴90%敵百蟲500倍~1000倍液一次。
  褐斑病 為害癥狀:子葉和幼苗葉片上病斑近圓形,褐色,外圍有黃色暈圈,病斑背面灰白色,成株葉片病斑多角形,褐色,有黃色暈圈。在病斑上長有許多小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多雨潮濕時病斑可脫落穿孔。嚴重時病斑可匯合,整個葉片枯死。
  防治方法:1、深翻地、鏟除自生苗等,清除病殘株。2、發病初期打底葉、病葉,同時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連噴兩次,間隔10天。
  大豆
  大豆菌核病 為害癥狀:為害植株的地上部,多從植株主莖中下部分枝處開始發病,病斑水漬狀,不規則形,淺褐色或近白色,可環繞莖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莖稈折斷,潮濕時病部生絮狀白色菌絲,其上產生黑色鼠糞狀菌核,病莖髓部變空,菌核占其空間。后期干燥時莖部皮層縱向撕裂。葉片被害時呈暗青色水漬狀,腐爛,有時有絮狀菌絲。
  防治方法:應采取以消滅初侵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
  1、病區必須避免大豆連作或與向日葵、油菜輪作或鄰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一年以上即有明顯效果。2、病田收獲后應深翻,將表土層的菌核翻入土中;及時清除或燒毀殘莖以減少菌源。大豆封垅前及時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盤。注意排淤治澇,平整土地,防止積水和水流傳播。3、汰除種子中混雜的菌核。4、菌核萌發出土后至子囊盤形成盛期,于土表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約30克~60克,加水40公斤~50公斤噴霧。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或30%菌核利可濕性粉劑50克,加水50公斤也有良好效果,但在發病后噴灑植株表面效果較差。
  大豆灰斑病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成株期葉片,也可侵染幼苗、莖、莢和種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葉上出現半圓或圓形褐色病斑。成株期葉片上的病斑最初為退綠圓斑,逐漸發展成為邊緣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狀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規則形病斑。潮濕時葉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布滿葉面,病斑合并,葉片枯死脫落。莖斑紡錘形或橢圓形,莢斑圓形或橢圓形,因莢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層。籽粒上的病斑與葉斑相似,多為圓形蛙眼狀。
  防治方法:化學防治。1、苗期較濕潤多雨的地區,用50%福美雙或50%多菌靈拌種,每100公斤種子用藥0.3公斤;2、針對感病品種,生長茂密的豆田,于發病初期或莢和籽粒易感病期噴藥,以控制籽粒上的病斑。常用藥劑有40%多菌靈膠懸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藥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加水80公斤~100公斤噴霧。視病情發展,間隔7天~10天,共噴2次~3次。
  花生
  根結線蟲病 為害癥狀:花生的地下部均能被侵害。當根系開始生長,幼蟲從根端部侵入。幼蟲的重復侵入,使整個根系形成亂發狀的“須根團”。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增強花生的抗病力。
  2、化學防治。3%克百威顆粒劑畝施5公斤,3%甲基異硫磷顆粒劑10公斤處理土壤。也可用種衣劑4號,用種子量的2%拌種,在病情指數50%~60%的中等發病和70%~80%偏重發生地塊,交替使用6%鐵滅克每畝1公斤,或10%克線磷2公斤,將以上顆粒劑均勻撒播于溝內,播種覆土。干旱年份,應開溝澆水,然后撒藥播種。
  矮化病毒病 為害癥狀:病株矮小,長期萎縮不長,節間短,植株高度常為健株的1/3~2/3,單葉片變小而肥厚,葉色濃綠,結果少而小,似大豆粒,有的果殼開裂,露出紫紅色的小籽仁,須根和根瘤明顯稀少。
  防治方法:1、精選籽粒飽滿的籽仁作種,嚴格剔除病劣、粒小和變色的籽仁,以減少田間的初侵染毒源。2、50%克菌丹300倍液,或15%粉銹寧1500倍液噴施。
  銹病 為害癥狀:主要在葉片上發生,也能侵染葉柄、莖及果柄。葉片發病,首先出現針頭大小淡黃色病斑,后逐漸擴大變為紅褐色突起,表皮縱裂,露出紅褐色粉狀的夏孢子堆。孢子堆由淡黃色漸變黃褐色,最后呈褐色。病斑周圍有一個不太明顯的黃色暈圈。葉片上的病斑,背面多于正面。被害植株多先從底葉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葉色變黃,最后干枯脫落,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鋅、福美鐵均用400倍液,1500倍液,或30%百科乳油每畝30毫升~60毫升。遇大雨后要重噴。
  花生蚜 為害癥狀:花生蚜多集中在心葉及幼嫩的葉背面、嫩莖和幼芽為害,開花后為害花萼管、果針吸食汁液。受害植株生長矮小,葉片卷縮,影響開花、結果。嚴重時莖葉變黑,蚜蟲排出大量“蜜露”
,而引起霉菌寄生,重者可造成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化學防治。噴霧:用40%樂果乳劑l000倍~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或50%殺螟松1000倍液,或50%磷胺3000倍~5000倍液。用50%辟蚜霧,每畝8克~10克,對水40公斤~50公斤噴霧,防治效果好,且能保護天敵;噴粉:掌握在鋤第二遍地前,于早、傍晚葉片閉合時進行,可噴1.5%樂果粉劑,或2.5%敵百蟲粉劑,或1.5%甲基粉劑。
  玉米
  玉米螟 為害癥狀:玉米螟以幼蟲為害。初齡幼蟲蛀食嫩葉形成排孔花葉。3齡后幼蟲蛀入莖稈,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營養及水分輸導受阻,長勢衰弱、莖稈易折,雌穗發育不良,影響結實。幼蟲為害棉花蛀入嫩莖,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鈴引起落鈴、腐爛及僵瓣。
  防治方法:夏玉米在心葉末期防治一次。穗期蟲穗率10%或100%穗花絲有蟲50頭時,要立即防治。
  藥劑可用顆粒劑,用50%對硫磷乳油500毫升加適量水,與25公斤過篩(25目~60目)的煤渣或沙石顆粒拌和均勻而成。玉米心葉末期每株施顆粒劑1克~2克,另外可用殺蟲雙或溴氫菊脂,或久效磷。
  玉米蚜 為害癥狀:玉米蚜在玉米苗期群集在心葉內,刺吸為害。隨著植株生長集中在新生的葉片為害。孕穗期多密集在劍葉內和葉鞘上為害。邊吸取玉米汁液,邊排泄大量蜜露,覆蓋葉面上的蜜露影響光合作用,易引起霉菌寄生,被害植株長勢衰弱,發育不良,產量下降。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1)鏟除田間雜草減少蟲源;(2)拔除中心芽株的雄穗,減少蟲量。2.化學防治。施顆粒劑。用40%樂果50毫升,對水0.5公斤,拌15公斤砂土,每畝株撒1克。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每畝6克~10克,對水60公斤~75公斤噴霧,或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毫升,加水50公斤~75公斤。每畝用藥液75公斤。
  玉米小斑病 為害癥狀:玉米小斑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以玉米抽雄后發病重。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葉鞘和苞葉。葉片上病斑數量多。初為水浸狀,以后變為黃褐色或紅褐色,邊緣顏色較深,橢圓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5~10×3~4毫米,病斑密集時常互相連接成片,形成較大型枯斑。多雨潮濕天氣,有時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層。多從植株下部葉片先發病,向上蔓延、擴展。
  防治方法:1.加強栽培管理。土壤深耕高溫漚肥,殺滅病菌。施足底肥增加磷肥,重施喇叭口肥,及時中耕灌水。加強玉米田間管理,增強玉米抗病力。2.藥劑防治。在玉米抽穗前后,病情擴展前開始噴藥。噴藥時先摘除底部病葉,用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異稻瘟凈乳油等,均加水500倍進行噴霧;或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以500倍~800倍噴霧,每畝用藥50公斤~70公斤,7天~10天一次,共噴二三次。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