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農藥技術 >> 正文
 

黃瓜病蟲無公害防治技術

(發布日期:2005-5-21 14:05:04)
瀏覽人數:
黃瓜病蟲害較多,尤其是保護地栽培,黃瓜生長發育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也適合多種病蟲害發生,這就成了發展黃瓜保護地栽培的主要制約因素,用藥量大,投工多,有的一畝地黃瓜光農藥費就達800—1000元,經濟效益下降,而且農藥殘留超標,危害人命健康。中國加入WTO后,中國農業生產要與國際接軌,否則產品即不能出口,在國內也進不了超級市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展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在防治黃瓜病蟲害上,盡量做到不用農藥,少用農藥,使用高效、低毒、少殘留的農藥。總的原則就是: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的綜合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 
    采用合理的農業技術措施,為無公害栽培打好基礎,如選用抗病蟲良種,種子浸種消毒,培育無病壯苗,清理田園減少病源,實行輪作換茬,更換病土,合理的肥水管理,及時植株調整及采用嫁接育苗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止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病蟲害的自然天敵、生物肥料、生物殺菌及生物殺蟲劑,實現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如利用寄生性天敵麗牙小蜂防治棚室白粉虱;利用七星瓢蟲、草青蛉防治蚜蟲、葉螨、紅蜘蛛及白粉虱。生物制劑可以干攏害蟲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雖然效果較慢,但對作物、人、畜安全。用阿維菌素類生物農藥防治螨類、美洲斑潛蠅,根結線蟲;噴灑農用鏈霉素防治細菌性病害;用農抗120和多抗霉素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用2%的武夷霉素防治灰霉病和白粉病等,都是有效的無公害防治方法。 
    3.生態防治 
    實踐證明低溫高濕是黃瓜白粉病、霜霉病和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發生的主要生態條件,在葉片有水膜的條件,氣溫在15—20℃,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是以上病害發生蔓延的生態環境條件,所以在棚室管理上要人為的調節溫、濕度,減輕病害的發生。其做法是上午根據室外溫度的高低和棚室內溫濕度的高低,放風0.5—1小時,然后密閉棚室,將溫度提高到28—30℃,這樣就能抑制病害的發生,利于黃瓜進行光合作用,下午放苫前將溫度調整到22℃左右,濕度70%以上,晚上濕度雖然上升,但使溫度下降到10—13℃,也限制了病菌孢子的萌發。還可根據多數真菌喜酸性的特點,在病害剛剛發生時,在葉面噴灑500倍的小蘇打,三天一次,連噴5—6次,對白粉病有特效。 
    高溫悶棚對防治霜霉病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方法是:于3月下旬以后,選晴天早晨先澆一遍水,提高空氣濕度,以防秧頭灼傷,在秧頭部位掛2—3支溫度計,然后密封棚室,使溫度迅速升高,每10分鐘觀察一次溫度,使棚室溫度達到45—46℃時,保持兩個小時,即可將棚室內霜霉病菌殺死。然后先開天窗慢慢降溫,使植株恢復正常生長。隔4天后再悶一次,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霜霉病的發生根據有關試驗,用尿素1公斤,白糖1公斤,兌水100公斤,在黃瓜生長盛期,每隔5天噴一次,并注意在早晨噴于葉片底面,利用吸收,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 
    4.物理防治 
    利用蚜蟲、白粉虱和美洲斑潛蠅對黃色有強烈趨性的特點,在棚室中每隔10米左右掛一塊涂有機油的黃色捕蟲板,引誘成蟲自投羅網,露地黃瓜采用防蟲網覆蓋也是蔬菜無公害栽培的重要措施。 
    “臭氧”防治病蟲害是現今興起的無公害防治病蟲的理想手段,臭氧是三原子氧,分子式為O3因其有雷電后的臭味而得名,是強氧化劑,O3已被公認為廣譜殺菌殺毒劑,消殺范圍極廣,它能殺死所有病菌病毒,其防病機理是直接破壞RNA或DNA兩種核酸。它又是彌漫的氣體,棚室內無任何死角,沒有污染沒有殘留,O3的殺菌能力是氯的二倍,殺菌速度是氯的300—600倍,是紫外線的3000倍,當臭氧溶于水后,噴灑蔬菜有更強、更快的殺菌效果,臭氧已被科研單位鑒定為:高效、無二次污染的潔凈氧化劑。臭氧發生器已有多家生產,在香瓜、西紅柿、辣椒等大棚施用,節省農藥90%以上,在黃瓜大棚施用,防治效果達75%以上,既省工又省錢,而且結果率高、早熟、增產20—30%,節約經費90%。臭氧機以空氣為原料,接電后10分鐘就可以讓大棚充滿足夠滅菌、殺蟲濃度的臭氧,使棚室不用或少用農藥的情況下,達到防治病蟲的目的,約半小時后臭氧又還原為氧氣,這就為發展綠色食品生產提供了又一項新技術。 
    5.化學防治 
    無公害不是所有的化學農藥都有害,關鍵是選用農藥和科學的施用農藥,國家已嚴禁在黃瓜上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所以應盡量選用一些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以提高黃瓜的質量,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 
    (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 宋曉暉)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