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資將進入一個購買和使用的高峰時節。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農資打假會議上,農業部對今秋打假進行了部署。與此同時,不少農膜生產企業的老總也訴苦說打假已成為他們最頭疼的事。由于山東農地膜生產企業多,良莠不齊,部分企業行業自律行為欠缺,不是通過練內功、挖潛力、提高產品競爭力來擴大市場占有率,而是以缺斤少兩、摻雜使假、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來擾亂農地膜市場經營秩序,損害了農民和正規生產企業的利益。 為什么假農膜屢打不絕,有恃無恐呢?山東農膜行業領頭羊———山東三塑集團歷山薄膜公司的有關負責人向記者道出原委。 市場監管鞭長莫及雖然整頓市場秩序的活動不斷深入,但對于農村的許多地區仍是鞭長莫及。農村市場區域廣闊,各種交易場所,如集貿市場、批發攤點、零售門市和小賣部的隱蔽性和分散性強,假農膜經常被藏在地頭、灶間、床底、柴垛、炕頭等地方。違法分子習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行蹤不定,再加上有人望風遞信,線索難以發現和跟蹤。有的在生產銷售假農膜時,基本不設賬目,并且數量不大,即使被查到,對銷售過的產品也無從查證。管理部門不僅人力不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使打假工作難以開展。 地方保護現象嚴重近年來,各鄉鎮發展經濟各有各的招數和辦法。為追求最大經濟利益,創造所謂“政績”,部分地方官員的地方保護主義意識嚴重。由于城市近年來打假力度加大,使一些制假售假分子開始向農村轉移,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假農膜專業村、專業鎮、一條街,全國各地的名牌農膜都敢“造”,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廠家與工商部門剛打假到某地,鄉、鎮政府頭頭腦腦說情的電話便追過來,甚至當打假人員舉報制假線索,要求有關部門協同作戰時,個別工商人員竟然給造假者通風報信,串通一氣,抵制打假人員,致使證據被迅速轉移,打假隊撲空,使制售假者受到保護,氣焰更加囂張。 處罰過輕有恃無恐當有關部門抓住制售假者,對其的處罰手段多停留在罰款,以罰代管、一罰了事。雖說法律規定發現假貨應處以五倍罰款,售假5萬元就可以追究刑事責任。但據了解,有關行政部門近幾年查處的制售假劣產品案件中,多是處以最低罰款,而被判刑者更是寥寥無幾;有的只對產品收繳,卻不對其賴以造假的廠房設備進行摧毀和封存,對其產品進行銷毀,使其隨時可死灰復燃;有的甚至前腳被送進工商局,做完筆錄就走人。這些毫發無損的處罰不僅不能起到懲戒的作用,反而使制假者更加有恃無恐。另外,在查處過程中人情案、關系案等進一步削弱了查處力度,縱容了不法行為。 企業打假成本太高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一些正規生產廠家近年來不斷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產品包裝防偽標識的開發和宣傳,而造假者的制假技術也在不斷提高。三塑剛投入了7萬元買了打碼機,制假者馬上也上了打碼機,外包裝與真品幾乎無二,廠家提高了成本,而農民依然難以辨別。為了打假,企業每年要花費數十萬元經費和大量精力,派出大量人員到各地明察暗訪,甚至要化裝成銷售商和農民深入鄉村,當發現假農膜請求有關部門支援時,少數執法人員還打著打假的幌子向企業伸手要這要那,不僅不能依法為企業維護正當權益,還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法律意識淡索賠難農民購買了假劣農膜造成損失希望投訴時,由于必須通過有關部門鑒定才能認定證據、分清責任。而請鑒定部門到鄉間田頭進行鑒定,費用高、耗時長,很多農民承擔不起,加之農民法律意識不強,許多人即使發現買了假貨,也自認倒霉而懶于要求賠償損失,權益難以維護。此外不少農民在購買農膜時,只注重價格,不關心質量、品牌、包裝、廠址,使自己上當受騙。有的為了省錢還知假買假,受損失后又后悔莫及,給制假者創造了售假環境。 據了解,為了打假,三塑集團每年出資幾十萬元,有關負責人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奔波于全國各地。另外,利潤下降使許多名牌企業經營艱難,原來在盛產棉花、農膜用量較大的“歷山”、“企鵝”、“太子湖”三大名牌曾在巨野縣暢銷,但由于被假農膜砸了牌子,農民不敢買了,致使企業損失慘重,經營困難。 2004年秋季農資打假已經開始,不少農膜企業呼吁:整治農資市場秩序須用重典、下猛藥、課重罰、不手軟、標本兼治、搗毀制假老巢,要加大經濟處罰,以傷其筋骨,使其無法重操舊業。他們希望各地政府從長遠利益出發,消除地方保護主義,與執法部門、生產廠家聯手加大對農村市場的打假力度,并使檢查監督形成制度化,對制假售假多發地區予以重點整治,為正規農膜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以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