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高漲,大幅增加農膜企業的成本。記者日前了解到,在農膜行業內,出現大面積的虧損,廣大農膜企業無一不疾聲呼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而就在國內企業為生存環境的惡化扼腕嘆息之時,韓國企業卻已經占據我國相當大的高檔農膜市場。據介紹,目前僅在山東省,就有4家韓國獨資或中韓合資企業生
產經營高檔農膜。可以說,我國農膜企業已經與農膜市場的制高點失之交臂。
農膜企業目前面臨的成本壓力是毋庸置疑的,其對政策扶持的渴求也無可厚非。然而,成本激增是否就是應該獲得政策扶持的重要理由呢?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我國農膜市場的高檔產品品牌,幾乎全屬于韓國等國家,而中國企業因為觀念守舊,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他們認為,農民選擇農膜時考慮的主要因素還是價格,便宜就好賣。高檔膜雖然質量好、功能多,但價格不菲,比普通膜高出近一倍,農民難以接受,因而許多企業放棄高端市場,只在競爭激烈的低端市場拼殺,少有企業投資研發高檔膜。
事實上,隨著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免稅政策使農民收入增加,市場對高品質農作物需求也刺激了農民投資“設施農業”的熱情。同時,隨著種植技術的提高及種植方法的改變,農民對農膜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盡管選用高檔功能膜每畝要多投入300元左右,但由于高檔膜質量好、易維護,提升作物品質,還可增加產量,因此銷量還是一路攀升。由于對市場的變化反應遲鈍,國內多數農膜企業失去搶占這一市場的先機。
據農膜專委會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農膜行業,約有規模大小不等的農膜生產企業800家。其中,年生產能力在3000噸以上的較大型農膜生產企業約200多家。目前,大半農膜企業已經相繼停產、半停產或轉產,剩余的企業開工率也普遍不足,產量有所下降。然而與此同時,農膜產品仍然是供不應求,很多商家不得不去國外尋找產品。可以說,農膜行業產能明顯大于產量,農膜企業小、散、多,多數形不成規模,缺乏競爭力。專家認為,我國農膜企業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核心技術,盡快將品種新、性能優、質量高、成本低的農膜新產品推向市場,大力倡導節約資源,限制低水平重復建設,注重產品科技含量和資源有效利用,降低能耗,減少污染,走綠色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實踐表明,農膜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走企業重組與強強聯合之路,實現優勢互補,合理配置資源,培育大型企業集團,改變我國農膜企業小、散、多的現狀,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提高企業的國際核心競爭力,通過農膜品質的提高,將農膜行業做大做強。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農膜企業與其掰著手指算成本賬,大倒苦水求政策扶持,不如強強聯合、加大創新力度,以優質的農膜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否則,政策扶持反倒成為農膜企業的“大棚”,使其成為溫室花朵,無法面對日益殘酷的市場競爭。
記者 張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