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農資行業十年改革史,體制改革無疑可以成為排在前列的關鍵詞。在農資系統尤其是供銷社農資系統,從省級農資公司到地市級農資公司,乃至縣級農資公司“一系列創造性的體制改革探索”,為農資流通企業的穩健發展創造了機遇。
在改革風雨洗禮中,很多企業面臨生存與發展的不同考驗,今天,縱觀農資行業,一批改革先行者已經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有業內人士評價,十年體制改革與創新為中國農資流通企業創造出了新活法。
龍江模式
東北三省歷來是全國農資流通的大區,黑龍江即是這片大區中的主陣地。改革十年來,黑龍江省供銷社農資系統抓住地域優勢,展開了大刀闊斧的體制改革,通過一系列大膽實踐,逐漸形成了“立足龍江,鞏固東北,輻射全國”的穩健格局,實現了省社下屬的兩家農資公司比翼齊飛,在中國農資行業探索出一種廣受關注的“龍江模式”。
黑龍江省供銷社副主任張永埔表示,黑龍江農資系統崛起的主要力量在于敢于解放思想,勇于體制創新,在行業十年改革征程中,黑龍江農資人的最大貢獻就是創造了發展企業、惠及農民的“龍江模式”。
“龍江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個省社擁有“兩只翅膀”。“一只翅膀”就是黑龍江倍豐農資集團有限公司。從1998年以來,黑龍江農資系統的改革腳步不斷加快,2004年,由黑龍江省農資公司改制而成的黑龍江倍豐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經過在黑土地上的幾年開拓,倍豐農資漸入佳境。倍豐至今已在黑龍江省的各大經濟區域中心和交通樞紐地組建了7個大型農資配送中心,61個直營和聯營的中心店,形成了遍布全省的營銷網絡,在黑龍江省市場占有率達到60%左右。
體制改革讓倍豐農資獲得更強大的發展活力。目前,倍豐農資集團投資控股、參股了多家化肥生產、流通企業。控股的黑龍江愛農復合肥料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已發展到40萬噸;控股60%的綏芬河龍生經貿有限責任公司成為中俄邊貿化肥的最大進口企業。集團還收購改造了寧安化肥廠,參股成立了山西豐喜華瑞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在增強發揮農資流通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企業不斷調整經營結構,集團工貿一體化、產銷一條龍、內外貿結合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日臻完善。
“龍江模式”的“第二只翅膀”就是慶豐農資集團公司。十多年時間,慶豐公司由一個資產僅為70萬元的省公司駐廠辦事處發展成為注冊資本7000萬元、自有資金2億多元、年銷售額近20億元、人均年創利稅過百萬元的全國明星企業。從大慶到東北三省,從東北三省到全國范圍,慶豐公司的市場在大面積拓展,目前,慶豐公司以及其骨干經銷商在東三省市場份額已經占到40%以上。
倍豐集團在黑龍江省內精耕細作,慶豐集團在東三省穩健拓展,兩家兄弟企業各具優勢,而又優勢互補,從而實現了供銷社農資系統在行業中的主渠道地位。雖然“龍江模式”有一定地域特點,但是黑龍江在農資系統體制創新中敢想敢為的實踐,對于中國農資行業具有標本性的示范意義。
山東農資“三級跳”
農資企業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股份制改造,通過股份制改革的不斷加深和完善,最終激發企業整體的發展活力。在股權改革中,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成為農資行業的一個典型,短短幾年,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敦華帶領企業實現了企業體制改革的“三級跳”。
“一級跳”是在2003年。在行業改革的大潮中, 2003年11月山東省農資公司整體改制為“山東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由山東省供銷社控股78%,自然人持股22%。改制后形成的“省社控股,經營者持大股,職工自愿入股”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廣大員工的積極性,促進了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2005年末,在總結第一次改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進行了第二次改制,此次改制后省社退居第二大股東,改由公司經理層控股,同時,提高中層干部和職工持股的比例。這種體制賦予了企業更大的自主決策權力,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經營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山東農資實現了企業改制“二級跳”。
2008年初,中國農資集團、山東省供銷社、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增資擴股協議書》。增資擴股后,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原來的3000萬元增至5000萬元,中農集團公司以1300萬元出資額度,成為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第一股東。與中農集團的資本聯姻實現了山東農資體制改革的“三級跳”。袁敦華表示,中國農資集團注資后,雙方將充分發揮資源聚合優勢,對農資行業尤其是山東省農資行業的發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有人評價袁敦華,企業改制之前是在“臥薪嘗膽”,改制后是在“勵精圖治”。
改制前的2002年,山東農資的銷售收入只有8億多元,2007年已經超過20多億,同時,企業利稅也大幅攀升,企業發展呈現出愈發強大的活力。
山東農資有限公司體制改革的進程與企業發展相輔相成,一個有生命力的企業體制必定會提升企業發展的生命力,山東農資用企業改革“三級跳”證明了這個道理。
“改革就是辭舊迎新”
在十年改革中,地方供銷社、基層農資流通企業也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加快改革步伐,從而實現了農資流通體制改革自上而下的全面展開。
經歷了改革考驗的湖北省荊門市供銷社主任羅清平對記者說:“行業改革首先要從體制上開始,必須建立新體制,改革就是辭舊迎新”。近年來,荊門市供銷社積極運用現代流通手段,多種方式創新農資流通體制,通過開展總經銷、總代理、連鎖配送、整合網絡等有效措施,鞏固地區市場,保證農資供應,成為全市以化肥為主的農資流通市場的主力軍。
據介紹,荊門市農資流通體制創新已經形成了“縣、鄉、村”三個層次:以縣市區農資公司為載體,重構縣域農資流通新體制,即在對縣市區供銷社農資公司改制基礎上,重組企業,重整資源,組建縣域范圍內的農資連鎖集團;以基層供銷社為依托,打造鄉域農資流通新體制,即基層社改制后,跳出原有行政區劃局限性,在經濟區域范圍內選擇有一定實力的基層社,采用開放辦社的辦法,重織農村農資流通網;以農資專業合作社為主體,打造村級農資流通新體制。即按照合作制原則,以村為單位積極引導農民組建農資專業合作社,統一購進化肥、種子、農藥等大宗農資。
羅清平表示,三個層次相互支持的農資流通格局已經在荊門形成,許多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這是基層農資流通體制改革的新探索,這種改革探索必將給農資行業帶來最根本的發展動力。
企業體制決定企業發展的方向和活力,只有體制不斷改革創新,企業發展的方向才會更加明晰,企業內在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釋放,在農資流通十年改革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這種改革與創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