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的化肥總產量是5697萬噸,進口量和出口量基本持平。而專家預測,要到2010年,中國的化肥需求量才會達到5400萬噸。
“中國的化肥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鄭州大學工學院教授、《磷肥與復肥》主編許秀成強調。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專家劉更另也持同樣的觀點。
許秀成表示,我國化肥施用量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屬于超常增長。他曾撰文分析說,1992年~2001年,我國化肥消費量增長了45.2%,而世界化肥消費量在這10年內僅增長了9.2%。如果扣除我國的增長量,世界肥料消費量實際上是減少了。
農民的化肥投入過高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許秀成早年曾對此做過調查。1995年,我國化肥占農業生產成本(物資消費加人工費用)25%以上,占物資費用(種子、肥料、農機、排灌)50%以上。根據記者調查和求證,直到10多年后的今天,這個結論仍然成立。而日本早在2000年,肥料僅占水稻生產成本的6%,若扣除人工費,肥料則占水稻生產物資費用的10%。
其根本原因,在于化肥的利用率太低。趙秉強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磷肥的利用率最低,只有15%~20%,鉀肥相對較高,能達到40%~50%。
在各種養分中,氮肥的損失最為嚴重。因為氮肥是揮發性的,在土壤中不能存留,用不了就全部損失掉了。此外,化肥污染也不可忽視。
“氮肥的損失率高達50%。全國每年損失的氮肥有1000多萬噸,相當于2000多萬噸尿素,價值400多億人民幣。”趙秉強不住惋惜。
對此,眾多專家和政府官員均表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化肥問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是當務之急。而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發展新型肥料,科學施肥又是必由之路。
許秀成曾撰文呼吁,如果科學施肥的話,也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比如他提到開發適合根際施肥的根際肥料,可使氮的利用率達到83%。他還引用材料稱,可使磷的當季利用率由傳統的小于20%,提升到80%以上。又比如,利用設施灌溉系統施肥,可使肥料利用率達到80%~90%。
政府也在行動。為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培養肥力,減少有機廢棄物的污染,推進有機肥料資源循環再利用,增強農業綜合生產的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006年中央財政啟動了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補貼項目。
高祥照所在的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肥料處正是此項目的牽頭單位。他表示,2007年,此項目效果不錯。
他提供的材料顯示,在試點內,水稻平均畝增產20.8公斤,畝增收35.4元,水、肥、藥合計節約9元/畝,總節本增效44元/畝。扣除腐熟劑和增施氮肥的成本,水稻每畝增加純收益24元。另外,農產品(20.04,-0.17,-0.84%,吧)的品質也得到了改善。
除社會效益外,生態效益也很明顯。重慶市的分析結果顯示,實施秸稈等有機質還田,減少了土層結構破壞,維持良好的土壤團粒結構,保持水土,比未實施秸稈等有機質還田的土壤抗旱能力延長10天,田間持水量提高10.5%。四川省對實施該技術的田塊進行養分分析的結果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8%~2.5%。
早在2005年,農業部就開始了測土配方施肥的試點。2008年計劃實施9億畝。所謂測土配方施肥,實際就是平衡施肥。先由專家為土地診斷,然后再開出藥方,土地就可以吃到對癥的藥。
配合以上措施,國家還在推廣緩控釋肥料。在國家頒布的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均把緩控釋肥列入重點發展領域。
這種被稱為“21世紀高科技環保肥料”的新型肥料,能用各種調控機制使其養分釋放率與釋放周期和作物生長規律有機結合,從而使肥料養分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
在所有的肥料中,多名專家均認為,發展有機肥應是今后中國化肥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祥照表示,中國有各類可利用的有機肥近70億噸,含有7千多萬噸純養分,相當于現在化肥總用量的1.5倍。“要是這些有機肥資源都能得到利用的話,中國化肥市場的形勢也許就不會這么嚴峻。”他說。
不過,對于郭地海這樣的農民來說,使用有機肥的念頭有些不切實際。
在化肥普及之前,郭地海就靠有機肥種田。一畝地,假設要達到100斤化肥的養分,至少也得用上一噸的有機肥。要把這些有機肥施到田里,完全是個體力活。
“有錢難買豬蹄泥。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不怕臟,不怕累。可是我現在擔不動了。要是把我的腰閃了,這條老命就完了。”郭地海拍了拍自己的腰,嘿嘿笑了。
的確,在農村人員結構逐漸變成“386170”(分別指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情況下,一畝地一噸肥,對于農村這些留守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挑戰。
“誰都會算經濟賬。種地不賺錢,再有好肥料又有什么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更另則認為,必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化肥問題。
他表示,在農村土地政策不變,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提高土地的收入,吸引勞動力回到農村。
近年來,劉更另一直致力于高產短期作物的研發。在湖南桃源老家,他設了一個實驗點,將北方的土豆移植到那里種植。“一畝地能產3000多斤。按照現在的價格,至少能賣3000塊錢。”他笑著說。
而投入,只需要80斤種子。種植也很簡單,根本不需要挖坑,把種子往地上一撒,拿稻草蓋好即可,平時也不需要打理。
聽到有這樣的好消息,郭地海咧開嘴笑了,“要是我們這里有這么好的技術,種地的人能賺了錢,咱就出錢雇人擔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