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昨天,一聽記者說起“化肥”二字,正在田頭查看苗情的江寧區種糧大戶魏道常立即激動起來:“照這樣漲下去,種糧還有什么賺頭?”
魏道常今年在湖熟街道種了140多畝水稻。年初聽說今年國家直補每畝水稻97元,比去年增加了47元,他憑直感覺得種糧又將成為“香餑餑”。可是,半年下來,面對不斷飆升的肥價,魏道常感到了空前的壓力:“化肥價格漲得這么快,政府的補貼全被化肥漲價吃掉了,怎么也沒人管管化肥廠?”
魏道常不知道,他有一本難念的“經”,化肥廠同樣也有一本難算的“賬”。
“肥價這么高,真想不用化肥了!”
市農林部門的監測表明,自從去年下半年特別是今年年初以來,本地市場化肥價格連連上躥,有的肥種甚至漲價超過1倍,漲價幅度之大、涉及品種之多,均為最近幾年來所未見,直接增加了農民春耕和夏種的成本。
和魏道常一樣,高淳縣淳溪鎮農民邢秀財對最近大半年來的肥價瘋漲也是叫苦不迭:“去年84元一袋的復合肥,一下子翻到了165元;90元一袋的尿素,呼呼漲到了128元,現在肥價這么高,我真想不撒化肥了!可是,肥不虧地,不撒化肥,莊稼怎么會有收成?”
邢秀財坦陳,今年他家10多畝稻田,施肥量比往年要減低了兩成左右。施肥減少,加上近期比較嚴重的水稻條紋葉枯病,目前水稻的長勢明顯不如去年。按照目前的投入和水稻長勢,邢秀財估計水稻畝均效益可能會跌破400元,比去年的453元還低。
多方支招,破解“高肥價”難題
按理說,化肥漲價最直接的受益者應該是化肥生產企業,可事實并非如此。由于成本增加,不少化肥生產企業叫苦連連。
“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帶動了化肥等下游產品價格的上漲;此外,國內煤、電、運輸等費用上漲也對化肥價格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南京市農藥化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蘇郁說,以生產復合肥的原材料氯化鉀為例,從去年的每噸1500元漲到現在的5000元;磷肥的主要原料是硫磺、磷等,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硫磺價格一路飆升,已由去年同期的每噸70美元,飛漲到每噸700美元,上漲了10倍之多,磷也漲了50%左右。除了原料漲價,運輸成本也在增加,去年將化肥從江寧運輸到大廠為每噸35元,今年要花到近50元。
“此外,新的《勞動法》實施和物價上漲后,勞動用工成本由去年的每月六七百元漲到今年的千元左右。”蘇郁說,生產成本的增加最終帶動了化肥價格的上漲,對于廠家來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高肥價最終還是要靠農民“埋單”。由于肥價偏高,農民購肥品種和數量都有了調整。與去年同期相比,南京名楓肥料有限公司化肥銷量已經下降40%以上,該公司負責人說:“我們目前的狀態,可以說是艱難度日!”
“原料漲價,我們也是艱難度日!”
高肥價下,農民該如何應對?專家指出,當前由于不科學地大量使用化肥,不僅導致耕地質量下降,而且也造成化肥的浪費。因此,科學合理施肥,應當是農民首選。
市農林局土壤肥料站站長季國軍介紹,肥料利用率不高是個普遍問題。目前,氮肥大概利用率在30%左右,磷肥在20%左右,鉀肥稍微高一點,也就是50%左右。為減少施肥過程中的浪費,農業部門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由農業科技人員通過土壤樣本分析,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確定某塊土地施用肥料的品種和數量。農民按照“測土配方施肥”要求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個百分點以上,畝節本增效30元以上。同時,大力引導農民加大對有機肥使用和綠肥種植的投入力度,改善農田和農業生態環境,減輕對化肥的依賴。
“地方財政可以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的資金補貼力度,還可以建立化肥淡儲資金,增強政府調控能力。”季國軍說,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統一采購的辦法購進復混肥料的主要原料氯化銨,幫助協調解決復混肥料生產企業買不到原料、無法生產的實際困難。
我市是糧食消費大市,省政府要求南京必須保證水稻種植面積150萬畝,糧食生產量7.9億公斤以上,因此,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改革糧食種植制度也勢在必行。“農林部門正在全市推廣新型種植制度,實施‘水稻+N’的種植模式,以規避農資漲價帶來農民增收乏力的困難。”市農林局農業處處長蔣留青說,各地農民今后可以考慮實行新的種植“菜單”,通過提高效益減少肥料漲價所帶來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