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司提出,為維護農民的合理收益,出臺化肥調控政策是必要的,但須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建議有關部門密切關注化肥生產動態,適時調整政策取向和調控力度,為化肥行業與農業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發改委工業司認為,化肥企業參差不齊、以中小企業居多。如果政策過嚴,會使相當一部分成本較高的企業退出市場,雖然可以控制住價格,但是一旦化肥供給數量低于農業需求,影響到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將對糧食安全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企業退市、資金外流短時即可完成,若要使停產(轉產)的裝置恢復運行和資金回流,卻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
據發改委工業司介紹,化肥企業反映,在實際執行中,化肥出廠限價等調控政策剛性較強,落實較好。而優惠政策方面,除免征增值稅等政策落實較好外,其它政策彈性較大,落實有難度,有的難度還很大,如化肥用煤價格。化肥企業認為,當前化肥價格調控強度大于對企業的優惠政策力度,企業維持生產經營的難度加大。
目前,我國氮肥和磷肥主要品種的價格相當于國際市場1/2左右。主要氮肥產品尿素的出廠價格采用2006年確定的價格,每噸不超過1725元。但是,近年來化肥用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的價格卻在上漲,煤炭價格翻了一倍左右。在成本推動下,1—5月份氮肥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40.63%。主要磷肥產品磷酸二銨執行每噸4100元的出廠價格,在目前原材料價格水平下,即使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企業也難以承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云南三環中化嘉吉公司60萬噸磷銨裝置已于6月初因虧損嚴重而停產;云天化、貴州開磷等主要磷肥企業也開始降低生產裝置運行負荷。繼2月份全國磷肥產量出現2.1%負增長后,5月份再次顯現1.66%的負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