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行業內討論最多的就是農資行業與電商的結合。今年兩會期間,總理更是為電商發展大力宣傳。去年本人開始從事農資電子商務方面的工作,和圈里朋友討論了不少電商的看法,也寫了一些想法。其實,農資電商不是目的,大家千萬不要為了電商而電商,不要把電商理解得過于神秘。
農資電商不是終極目的,利用電商發展的機會,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探索企業未來的新型商業模式才值得大家關注的。行業內曾經有種聲音:農資不做電商是等死,做電商是找死。農資行業幾乎都要通過自己銷售渠道來分銷產品,一旦觸及經銷商利益,他們勢必群起而攻之,就動搖了整個營銷體系,結果往往以業務的“半死不活”作為結果。如果對經銷商“溫柔點”,那么傷害的是你的品牌,電商也很尷尬了。不管誰家電商做得好,最終都要當地人來配送和服務,以不變應萬變或許是個好方式。
電商最終目的還是如何將最好的產品和合理的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從而得到滿意度。在此終極目標下,才能決定物流策略。電子商務的發展促進了我們社會上快遞業的發展,同時也滲透到電子商務新模式的探索,例如順豐嘿客。
對于已有完善營銷體系的企業,如果是單純的沖擊經銷體系,那肯定是找死的。反過來說,誰規定電商一定是低價呢?難道只因電商平臺的低價才讓消費者知曉,以后的電商就一定是走低價嗎?
目前大部分農企的信息化體系“不咋的”,而電商前提是“電”,可不是做不做電商那么簡單。
供需關系,決定了哪種模式更適合,也就是供應鏈的方式。產品策略決定供應鏈策略,電商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終極發展方向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電商解決不了。可是,由于人們過度炒作,掩蓋了事物發展的邏輯關系和本質。
農資電商包含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新型盈利模式,電商只是做了個掩護、只是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產品、質量、服務這些一直都是農資行業發展的根本,利用電商會讓我們走得和別人不一樣而已。
電商的發展,考驗了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革新、行業物流的優化、農資行業服務體系的轉型升級。未來企業真正能夠找到出路的,恐怕是與相關農機團隊的合作,機械、信息、物流、數據聯合的大型農資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那時候你才會了解電商不是目的,是我們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新手段,或者說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一種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