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 隱隱作痛
磷復肥產能過剩的問題年年談,今年仍是行業隱痛。
鄭州大學能源與化工學院副院長湯建偉認為,國內磷復肥產業產能過剩仍在制約行業發展,“一銨、二銨產能均遠遠超過國內需求,導致企業庫存大幅增長,利潤普遍下滑,嚴重影響行業健康發展。”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磷復肥產能仍有繼續增大的跡象,貴州、四川、湖北等省在建磷銨產能83萬噸,規劃產能超過200 萬噸。
云南是產量增長的一個縮影。云南二銨產量在連增3年后,去年略有下滑。一銨產量連續4年增加。2014年磷肥總量超過480萬噸(折純),創歷史新高。
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給出的數據更加指明了這一痛點。過去一年磷肥產業運行較為困難,產能過剩是根源,而出口政策的寬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過剩矛盾。
據介紹,去年磷復肥出口大增,同比增幅達59%,國內總產量的23.8%靠出口消化,其中二銨占世界貿易量的1/4強。即便出口量大幅增加,磷銨裝置開工率仍處于80%以下,國內市場自給率達到了128%。
更為尷尬的是,由于嚴重供大于求,市場競爭白熱化,去年大部分企業在產量、銷售收入雙增長的同時,利潤反而呈現下降的態勢,生產基礎肥料的大型企業肥料板塊基本都虧損。行業全年實現利潤同比增1.5%,增幅低于產值增長速度,主營業務利潤率僅為4.04%,低于上年水平。
周竹葉表示,去年只有部分改擴建項目投產,原計劃上馬的項目也推遲建設進度,一些無法生存的企業也加速了退出的步伐。同時他坦承:盡管近兩年來產能擴張的趨勢有所減緩,但供大于求的態勢仍未從根本上扭轉。
一方面是磷肥產能過剩,供大于求態勢難以扭轉;另一方,磷肥用量已進入平臺期,難以上漲。周竹葉特別提醒行業注意化肥“零增長”國策。農業部已于2月份發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明確提出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周竹葉認為,這必將對化肥全行業、生產企業產生重要影響。
產能及產量的后續增長主要得靠出口來消化,而國外產能增加,全球競爭加劇也給國內緩解過剩施加壓力。數據顯示:沙特、摩洛哥等國生產的磷復肥主要面向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出口,摩洛哥年產量已達300萬噸,今年年底將再增加100萬噸,2020年將形成600萬噸產能。
對此,中(zhong)國磷復(fu)肥工業(ye)(ye)協會(hui)相關負責人透(tou)露,行業(ye)(ye)內(nei)一些無法生存的企業(ye)(ye)已加速退出(chu)步伐,扶持(chi)先進產(chan)能(neng)、淘汰落后(hou)產(chan)能(neng)仍將是未來幾(ji)年磷肥產(chan)業(ye)(ye)結構調(diao)整(zheng)的主基調(diao)。
環保收緊 陣痛襲來
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環保法是讓磷復肥行業繃緊了神經。
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周獻慧表示,在《環保法》提高環保要求的同時,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標準、政策正陸續修訂頒布。大氣污染法修訂征求意見、大氣十條發布、水十條發布等等,這一批環保新政的出臺,將給磷復肥行業帶來壓力。
為配合新《環保法》的實施,將推進54項配套工作,已完成了按日連續處罰、限產停產、突發環境事件調查、企業環境責任公開等5部相關法規的配套工作。5個配套辦法和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經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
周獻慧分析,環保新政已現多項嚴令:按日累計處罰增大違法成本;行政拘留、引咎辭職、區域限批等強制處罰手段納入環保法;確認環境公益訴訟主體權益;明確政府管理責任強化監督等等。
以連續處罰為例,周獻慧說,配套《環保法》出臺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已經明確了適用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種類,規范了實施按日連續處罰的程序,明確了責令改正的內容和形式,確定了拒不改正違法排放污染物行為的評判標準,規定了按日連續處罰的計罰方式,明確了按日連續處罰制度與其他相關環保制度的并用關系。在這一《辦法》要求下,磷復肥企業一旦出現違法環保行為,必須一改到底,拖一天就面臨多一天處罰,企業違法成本增大。據了解,今年2月已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16件,罰款數額803.96萬元,個案最高數額為208萬元,慶幸的是沒有磷復肥企業在列。
據了解,磷復肥行業最大的環保隱患是磷石膏。周獻慧透露,磷肥行業的磷石膏產生量巨大,每生產1噸磷酸(折純)約副產5噸磷石膏,2014年磷石膏產生量已超過7600萬噸,全國堆存已有數億噸,而目前綜合利用率僅30%左右。
云南省磷化工協會陶俊法表示,磷石膏安全堆存和綜合利用,已成為制約磷酸生產的重大障礙。磷石膏庫建設和運行管理費用高,綜合利用受市場制約,利用率難以提升。據云南省磷化工協會統計,2014年與2013年比較,云南磷石膏利用量與利用率呈下降趨勢。云天化集團磷石膏利用率由2013年的15.2%降到2014年的14.3%。
湯建偉認為,國內磷石膏綜合利用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排放速度遠高于利用速度,堆存處理及綜合利用仍然任重道遠。
陶俊法推薦了兩項實用技術:磷石膏煅燒尾渣制碳酸鈣晶須技術和磷石膏改性制功能性材料技術開發。前者生產的碳酸鈣晶須是一種重要的無機材料,由于它優異的力學性能及熱力學穩定性,在橡膠、造紙、涂料、醫藥、電子等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后者主要是研究開發磷石膏原料改性工藝,選擇高協同性的相變功能材料,制備性能優良的磷石膏相變儲能復合新材料,可望應用于建筑物內外墻保溫節能。
周(zhou)獻慧指出應對(dui)這(zhe)一痛點的舉措。協會將(jiang)編制化肥(fei)大氣(qi)污染(ran)(ran)物排放標(biao)準;制定磷肥(fei)行業污染(ran)(ran)防治技(ji)術政策;構建磷肥(fei)行業清潔生產指標(biao)體系。
產品換代 痛定求新
磷肥企業在技術創新上一直是孜孜不倦,成果不斷。但是在產品創新、營銷創新上較復合肥企業相對遲緩。鑒于此,今年的磷復肥行業年會上,在常規的磷銨、磷石膏綜合利用探討之外,新型肥料分會場成為企業老總們關注的熱點。會上介紹的幾款在業內耳熟能詳的肥料新品也成為磷肥企業轉型的重點。
華南農業大學張承林教授重點分析了液體肥料的前景。他認為液體肥料的綜合優點頗多:生產成本低、無污染;混合均勻、質量一致;配方容易調整,方便精確施肥;容易添加肥料增效劑;方便添加易吸潮的天然肥料增效劑(如氨基酸、黃腐植酸、海藻多糖等);養分利用效率高,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鑒于這些優點,液體肥料在一些人力成本高的國家得到快速發展。據介紹,美國液體肥料占總肥料的55%,有3000多家液體肥料工廠。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捷克、羅馬尼亞、烏克蘭、澳大利亞、加拿大、以色列、新西蘭、墨西哥、哥倫比亞、巴西、南非等國都是應用液體肥料較多的國家。以色列農業幾乎100%使用液體肥料。
張承林認為,中國發展液體肥料的前景廣闊,僅新疆滴灌面積就在萬畝左右。另外多省市大田作物也實施滴灌:內蒙古約萬畝、遼寧萬畝、吉林萬畝、黑龍江萬畝、甘肅萬畝、寧夏萬畝、其他省份萬畝。以水稻為例,通過灌水口施用液體肥,做到追肥不下田、輕松節約。幾十個點的示范顯示,水稻增產6%~26%。
張承林認為,過于嚴格的行業標準(農業行標),繁瑣、漫長、昂貴的登記程序等因素正成為這種先進肥料的發展阻力。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石元亮博士則側重闡述了穩定性肥料的現狀。據了解,穩定性肥料側重解決的是延長肥效從而降低用量同時省工省時的問題。
石元亮認為,近10多年來,中國肥料用量猛增,從1995年到2013年化肥用量增加2318.2萬噸,18年增加64.5%。中原及南嶺地區部分省用肥量已達到600~800kg/公頃;個別經濟作物的用肥量達到1噸/畝以上。這已經造成嚴重水體污染和土壤生態系統的破壞
他認為,保持農作物產量持續增長,降低農業的面源污染需要高新的肥料技術支撐。而一次施用就能滿足作物的需要,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減少用量,減低肥料施用成本,成為肥料發展的方向。
正是在這一大勢所趨下,穩定性肥料快速崛起。數據顯示:目前,穩定性肥料全國已有51家企業投產,2014年產量在150萬~160萬噸,其中磷銨企業已有2家在生產穩定性肥料,可實現磷銨增效。
此外(wai),在新(xin)型肥(fei)料(liao)專場討(tao)論中(zhong),金正大、中(zhong)阿等(deng)企(qi)業(ye)也(ye)進行了新(xin)型肥(fei)料(liao)產品技術的分享。磷肥(fei)企(qi)業(ye)如(ru)果快速搭乘新(xin)型功能性肥(fei)料(liao)的快車,也(ye)將成為(wei)行業(ye)今(jin)年乃至今(jin)后一段(duan)時(shi)間調整的重(zhong)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