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煙臺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了“2015年煙臺市質監局第1批產品質量市級監督抽查結果公告”,煙臺市質監局對多類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查,其中有機肥料及微生物肥料不合格產品檢出率高達52.63%。按企業生產規模劃分,本次共抽查規模以上企業322家,其中大型企業32家,中型企業76家,小型企業214家,規模以下企業446家。本次抽查中,不合格企業全部集中于小型企業和規模以下企業。
今年年初農業部重磅推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在實現化肥使用零增長的具體措施中農業部的指導意見中重點提出:“到2020年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1.5億畝增加8000萬畝。” 這一新的農業政策將對新型肥料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新型肥料雖然發展很快,但是從煙臺市質監局的這次監督抽查結果公告來看,問題確實不少。
一、新型肥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新型肥料起步較晚,從科技而言落后于國外巨頭,從規模而言遠遜于國內大肥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一是生產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不高。目前國內新型肥料生產企業大多數規模比較小,甚至有些是手工作坊式的小廠;且生產企業既多又亂,幾乎每個縣區都有,形成無序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遍地開花式的分散零星生產的態勢。大多數企業都存在技術水平低,資金短缺,檢驗能力差等問題,生產出來的產品雷同,缺乏自身優勢和特點。產品雖多,卻沒名牌,缺乏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強勢品牌。
二是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熱衷穿脫馬甲。許多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工藝技術落后,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低,質量差;有的企業既不想創新,又想占領市場,便想方設法炒作概念。以水溶肥料為例:大部分企業只是簡單混配,產品雜質高;一些企業不是根據養分的配伍情況選擇原料,而是根據價格選擇,導致有效養分濃度低;一些企業盲目模仿進口肥的配方,極少考慮當地作物養分需求;一些企業熱衷炒作概念,頻繁穿脫馬甲。個別造假者甚至以硫酸鎂、硫酸鋅等低價肥料添加激素冒充水溶肥料來牟取高額利潤。
三是相關標準缺失,登記制度不靈活。目前新型肥料的標準滯后于產品研發,且標準與標準之間存在差異。例如從緩控釋肥來說,有緩釋肥料國標、控釋肥料行標,還有穩定肥料行標、無機包裹肥料行標、硫包衣尿素行標、脲醛緩釋肥料行標等。雖然看起來不少,但乏統一的標準或技術規范,有些標準之間還相互打架。比如,緩釋肥料國標與控釋肥料行標兩個標準就有沖突;水溶性肥料的化工行標和國標也相互沖突。與此同時,因肥料登記制度的限制,一些發展前景較好的新型肥料產品難以獲準登記,使得一些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新型肥料面臨著在萌芽階段就被扼殺的可能。
二、規范新型肥料行業發展的建議
新型肥料對于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及促進現代化集約農業的發展,實現零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當前零增長的形勢下,新型肥料被看成是零增長時代肥業的寵兒,是零增長壓力下肥料行業的新出路。我國廣闊的市場、退化的土地、良好的政策空間等都為新型肥料的發展塑造了有利的條件,發展前景廣闊,因此建議:
一是加強管理,遏制無序擴張。當前,要加強新型肥料的行業管理,從源頭上把好質量關。對新建和改擴建企進行嚴格審查,對企業的基本情況、質量保證體系、質量控制條件等進行嚴格的考察和核實,對不具備生產條件以及產品質量不合格的企業采取果斷措施禁止生產,制止盲目擴張;同時,加強對現有企業的監督管理,建立退出機制,對產品質量嚴重不合格或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吊銷登記證,取消生產資格。另一方面,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兼并、重組、聯合等手段提高產業集中度,堅持發展與環保并重,鼓勵組建大型企業 形成集團化的規模經營,積極扶持規模大、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新型肥料生產企業。
二是加快標準研制,提高準入門檻。產品標準代表著國家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規范著質量水準和技術發展方向,也是產品生產和市場的準入原則。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出較為完善的新型肥料技術規范和標準,這已成為影響新型肥料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家有關管理部門應盡快制定、出臺國家標準與行業測試方法和評價指標,規范產品市場秩序;積極研究改進肥料登記管理辦法,加強登記管理;職能部門要經常深入企業進行具體指導,從計量、質量、標準等基礎工作抓起,幫助企業實行科學管理,節能降耗,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提高質量水平。
三是加強法規建設和市場監管。相關行政執法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對新型肥料市場加強監管力度,嚴格實施生產和流通環節質量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及時對涉嫌違規企業進行查處,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對發生重大假冒偽劣坑農、害農案件的,有關部門要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四是積極扶持新型肥料產業創新發展。應制定專門的法規,把新型肥料的生產、推廣銷售納入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雖然我國新型肥料研發基本上都是在國家相關部門扶持下建立的,如“863”項目中的“新型高效肥料研制與產業化”和“948”項目中的“固體有機廢棄物高附加值資源化技術引進、創新研究與產業化開發”等。但對新型肥料的推廣扶持力度還不夠,尚缺乏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扶持推廣模式。因此,希望國家能夠加大扶持新型肥料的力度,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顯著改善作物品質的新型肥料,政府相關部門可在產品研發與使用上給予扶持和補貼,如給予一定的科技研發配套資金或者在信貸方面給予支持,或在產品生產、運輸、稅收等方面給予多方支持。
新型肥料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相信其將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會進一步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但要讓新型肥料市場健康發展,讓農民接受和應用新型肥料,無論生產、銷售都將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