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鉀肥(fei)
7月14日晚,中國鉀肥聯合談判小組發出新年度鉀肥大合同簽訂公告,雖然公告里未透露合同數量、信用證付款以及快遣費等細節消息,但牽動業內人士近半年的中國鉀肥大合同談判終于塵埃落定。與BPC(白俄羅斯鉀肥公司)合同219美元(噸價,下同)的到岸價,較去年下降96美元,此價格并未給業內帶來太多意外。
受農產品價格低、匯率變動等因素影響,2016年上半年全球鉀肥市場持續低迷,價格步步下探至近10年來的新低。中印巴三個主要鉀肥需求國新年度鉀肥合同遲遲未定,影響了部分市場需求。上月底,印度率先以到岸價227美元簽訂了新年度鉀肥合約,中國鉀肥大合同最終確定的219美元僅比印度合同價低8美元。更令人關注的是,巴西6月底到7月初顆粒氯化鉀低端到岸價僅215美元,比中國219美元的合同價低4美元。
中國鉀肥合同價格暫時丟掉了全球價格“洼地”的標簽。按照談判小組的公告及歷年規矩,今年20美元的返利依然存在。不過,中國鉀肥合約的確定,仍將對全球鉀肥市場穩定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目前,東南亞地區氯化鉀到岸價220~265美元,馬來西亞氯化鉀到岸價220美元,與中國新年度合同價基本一致。馬來西亞每年鉀肥進口量300萬~400萬噸,預計2016年中國鉀肥進口量將有所下滑。
合同出爐后,上周末國內鉀肥市場整體穩定,219美元的合同價格與目前港口價格差距不大。以湛江港為例,俄紅鉀含稅價1850元,62%俄白晶體 1960元,62%俄白粉2000元。219美元到岸價約折合港口氯化鉀自提價1800元(已含關稅、增值稅、港口包干費等,美元匯率按當前6.7計算),基本與當前港口俄紅鉀價格持平。白鉀價格略高出新合同價,預計具體數量和到貨時間確定后,港口價格將有波動。盡管秋季肥生產逐漸進入旺季,下游原料需求增加,但國產鉀肥和邊貿鉀肥將對港口報價形成沖擊。進入下半年后,邊貿鉀肥到貨量將增加,貨源輻射范圍擴大,預計國內鉀肥市場在短暫企穩后將有新一輪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