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產能過剩和農業需求疲軟,這些年農資行業增長明顯放緩,效益持續下滑,擴張勢頭減弱。在這種背景下,大家都很困惑:農資企業是不是已經到了增長的極限?如何突破發展的“天花板”?
事實上,農資行業正在進入新一輪的結構調整和轉型。作為肥料企業,如果我們放大視野,從三個維度審視當下的農資行業,看似低谷中,其實蘊藏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一重視野是從肥料放大到農資行業。未來,農資一體化、服務化和現代化是必然趨勢。肥料企業做農化服務,不單單是賣肥料,還包括種子、農藥、農業設施等業務。有人做過統計,肥料、種子、農藥和農業設施合在一起,這是個擁有20000億元規模的龐大市場,而在這當中,肥料要占三到四成。因此,在即將到來的農資行業整合中,肥料企業有能力也有責任承擔起這一戰略轉型,為行業開辟新的市場。
第二重視野是從農資放大到大農業。這是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據估計擁有10萬億元的產業規模。在這個進程中,肥料企業要做的就是,成為大農業的綜合服務商。新洋豐在這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嘗試。近些年,新洋豐推出一系列作物專用肥,基本實現對主要農產品的全覆蓋和主要農作物區域的全覆蓋。在這個基礎上,新洋豐選擇其中一些地理標志性產品,結合產品、技術、農化服務和金融等優勢,為農戶提供種植業解決方案,打造從礦山到田間,再從田間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
隨著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和品牌農產品不斷高漲的需求,我們相信,在這條連通上下游的農業產業鏈上,肥料企業可以施展的空間足夠巨大。
第三重視野是從中國放大到全球。目前中國GDP達11萬億美元,屬于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向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邁進,肥料企業需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在全球尋找發展機會,走國際化道路。
肥料企業的國際化包括四個層面。其一是貿易國際化,這主要是指肥料進出口;其二是技術國際化,一方面學習引進國際領先的作物營養技術,一方面輸出中國的優勢技術;其三是產能國際化,響應“一帶一路”,重點布局東南亞、南美、北非等,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其四是資源國際化,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優質涉農資源,比如購買優質農作物品種、牧場等。
總之,未來留給肥料企業的舞臺非常廣闊。對于我們而言,最核心的使命是要解決中國農業生產效率低下這一最大的短板,農資企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先導產業,大有作為,理應主動出擊。目前,中國農業人口占比總體偏大,使得先進的生產力無法充分發揮,根據預測,到2030年左右,中國將基本完成農業現代化。所以,農資企業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不斷探索新的模式,積極融入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