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都說現在的蔬果、口糧失去了原來的香味,歸根結底在于中國農業施肥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農民為了保持高產,大量施用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化肥,這使得農田中微量元素缺乏問題日趨凸顯。而中微量元素是植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雖然含量很低,但必不可少。在國家的大力推廣下,人們普遍認識到了中微量元素對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作用,這給中微量元素肥料產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9月份,在貴州省甕安縣召開的第一屆中微量元素肥行業技術交流會上,中微肥業內的知名專家、企業代表和經銷商共同探討中微肥如何融合、如何推廣、如何盈利和如何與農化服務對接等熱點問題。
近年來,中微量元素肥料已經成為行業熱議的焦點。9月份,在貴州省甕安縣召開的第一屆中微量元素肥行業技術交流會上,中微肥業內的知名專家、企業代表和經銷商共聚一堂,探討中微肥如何融合、如何推廣、如何盈利和如何與農化服務對接等熱點問題。原化工部副部長、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李勇武在會議中強調,隨著化肥零增長政策進入實施期,中微量元素肥也迎來重大機遇。他指出,近年來,隨著肥料市場的放開以及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肥料應用趨于養分平衡方向發展。過量施用高濃度大量元素肥料以及有機肥的應用相對滯后帶來的負面效應,使人們普遍認識到了中微量元素對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作用,這給中微量元素肥料產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針對性地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不僅可充分發揮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作為提高中、低田產量的有效技術措施。他同時指出,當前,許多企業不僅在大量元素化肥中添加中微量元素,也開始規模化生產中微肥。雖然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產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還存在生產工藝簡單、生產規模不大、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未來中微肥行業該何去何從?
從行業改革中覓商機
今年以來,中國石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經進入關鍵階段。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會長王孝峰指出,中國農業施肥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農民為了保持高產,大量施用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化肥,這使得農田中微量元素缺乏問題日趨凸顯。而目前國家實施的供給側改革順應了未來行業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在目前化肥行業發展的總量受到限制,未來新建產能原則性不再批準的行業形勢下,以中微量元素肥為重點的新型肥料產品和以此為驅動的行業企業有著快速增長的機遇。
而來自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中微量元素肥行業分會的一組數據也支持了這一觀點。2016年中國新型肥料產業實現生產總值近1000億元,利潤達到近138億元。按不同類型的肥料領域分,2016年,中國新型肥料的產量為3700萬~4100萬噸,應用面積達10.2億畝,實現增產糧食約260億千克/年。其中,中微肥逐漸成為行業亮點。中微量元素雖然在植物中的含量很低(約為0.2~200毫克/千克),但卻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缺一不可。以此為驅動的中微肥行業前景可期。
向細分品種要效益
記者從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分析的大量測土配方施肥數據中了解到,國內鈣、鎂、硫、鐵、錳、銅、鋅、硼、鉬等中微量元素含量在臨界值以下的土壤面積分別達64%、53%、40%、31%、48%、25%、41%、84.5%、60%。專家指出,過去的不合理施肥已造成土壤中量元素鈣、鎂、硫和微量元素鋅、銅、鐵、鉬、錳、硼失衡日趨嚴重,也使得土壤酸化越來越嚴重。中微量元素用得好,對農作物十分有益。
但是究竟哪種產品能在市場中大獲收益脫穎而出?深圳德國鉀鹽貿易有限公司黃高強博士表示,鎂是組成葉綠素的必需元素,同時也是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提高作物正常生理代謝抗逆性的重要元素。目前歐洲對鎂肥的施用最為重視,其次是東南亞和北美,三個區域占全球鎂肥消費量的70%以上。但中國鎂肥的施用量很小,之前主要用于出口。根據農業部的數據,去年中國大約有21,38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3%)土壤缺鎂,其中有14,55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6%)土壤嚴重缺鎂。未來鎂肥的推廣可能在幾年內不斷升溫。
瞄準土壤修復領域,很多中微肥企業也在發力。中國建材下屬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硅鈣鉀鎂型土壤調理劑技術的研發和生產。參會的李小燕博士告訴記者,公司投資的中材鼎原生態肥業有限公司已經開始試產運行。硅鈣鉀鎂型土壤調理劑既可以補充土壤缺乏的硅、鈣、鉀、鎂等元素,增強作物抗逆性,又可以調節土壤的酸堿度,鈍化并減輕重金屬元素的污染。
淄博天邦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牛志軍告訴記者,不是危言聳聽,缺硼有可能造成作物顆粒無收。例如油菜缺硼會造成花而不實,嚴重可致絕產。同時,硼的適用范圍很廣,如水稻、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都會需要,而且單價不高,增產效果好。
當下很多大化肥企業采購中微量元素肥就是要提高肥料效率并增加賣點。中微肥企業一方面要自創品牌,一方面也可以借融合擴大銷量。
向核心科技要盈利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效解決了氮、磷缺乏的問題,隨之帶動了尿素、磷酸二銨等產品的推廣,缺鉀的問題也得到了重視。測土配方施肥則帶動了復合肥、配方肥的推廣。在肥料零增長、優化產能的風口下,中微肥正處于時代的風口浪尖,中微肥與大化肥的聯姻也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但簡單的在大化肥中添加中微量元素似乎并不可行。有些營養元素之間存在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某一營養元素(或離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營養元素(或離子)的吸收),比如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的施用會造成作物微量元素的吸收受到抑制。鈣、鎂、硫等中量元素的施用也會造成作物微量元素的吸收也受到抑制。同時,土壤的酸堿度、氧化還原條件及土壤的固定作用也影響著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微量元素離子與肥料中的磷酸氫根、磷酸根形成沉淀,阻礙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及微量元素復合肥料生產方式也讓微量元素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效率顯著下降。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劉敦一告訴記者,中微量元素營養和肥料研究應該與作物的生理需求、土壤狀況和元素之間的養分互作關系相結合,同時也要考慮不同元素、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上的施肥方式。
那些大型肥料企業是如何做的呢?參加此次會議的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卞會濤介紹了史丹利在中微肥研發推廣方面的工作。他指出,史丹利公司重視研發平臺的建設,與國內各大科研機構及院校締結合作,做好產學研轉化,用更好的技術服務于中國農業。企業重點發展以中微量元素肥料為代表的新型肥料產品。
中化化肥王子浩告訴記者,螯合微量元素技術在肥料中的應用與發展十分關鍵,這也讓中微肥與大化肥實現了無縫對接。而與大量元素肥料配合進行土施的條件下,螯合態微量元素的補充方式具有自身的優勢。公司開發的螯合肥升級產品,已經廣泛應用在大田作物和經濟作物上。項目為跟蹤實際應用效果,在山東、江西、安徽和湖北四省份的用戶中,委托當地農科院或土肥所開展了肥效對比試驗。結果顯示,與對照肥料相比,增產在8%~24%不等,從投入產出計算的經濟效益也有一定提升。
汕頭微補公司首席營養專家余濤表示,第一代微肥產品是原料型微肥,第二代微肥產品是螯合態微肥,第三代微肥產品則是制劑化微肥。中微量元素制劑技術和應用前景可觀。他認為未來的微肥產品將是定制化的微肥。如為某一作物的(如:水稻)某一生長期(如:果樹花期)、某一功效(綜合缺素)、某一設施(如:中央噴灌圈)定制的制劑化微肥。企業的核心技術優勢將在未來競爭中顯現出來。
向農化服務要未來
制約中微肥行業發展的因素從長期看是大量元素養分限制因子、農業主體分散,農業決策水平不高和農化服務長期處于無利可圖困境等。而農化服務這塊業務實則非常重要。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朱彬彬認為,隨著大量肥料施用基本到頂,企業單純從產品角度出發已經不是中微肥未來發展的方向。在中微量元素肥盈利模式的選擇上,企業生產微量元素肥除了與傳統肥料相結合,實現降低混配成本外,還應與農化服務相結合。未來的中微肥在農化服務時要注意施前和施后評估、微量元素肥增量帶動大量元素肥減量的效果和服務不同經營規模的主體時的利益分割。她建議企業,以含微量元素專用肥的農化服務為重點,還要主動整合微量元素施用后的表現及數據。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中微量元素肥行業分會秘書長葉麗君展望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后告訴記者,農業的競爭模式已經轉變,從單純的量的競爭轉向質的競爭。普通肥料過度競爭趨勢明顯,產品結構的調整、升級成為主流,新型肥料、特種肥料成為熱點。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微肥行業從單純農資商品銷售競爭轉向以產業鏈為紐帶的體系化競爭,上下游整合、價值鏈打造成為競爭的主體。以農業服務、農產品經營為主業的經營體開始縱向延伸進入農資經營。
專家建言頂層設計
李勇武強調,未來,中微肥行業的發展還需從加強肥料施用的針對性、高效性、環境友好等方面入手,加強中微肥新產品研發技術、施用技術、農化服務推廣體系建設,促進中微肥產業及應用技術的發展。與會專家表示,通過“十三五”期間的發展,使中微肥行業發展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同時應加大化肥營銷模式轉型及推廣力度,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行業專家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通過提升技術水平、加強應用研究等工作,增強我國化肥產業的競爭力;第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企業精細管理水平,提高行業整體效益;第三、通過提高農化服務水平,科學施肥,提升產業規模和產品附加價值;加強對外交流,提高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記者會議上了解到中化化肥、史丹利、營口菱鎂化工企業代表也諫言,中微量元素肥應打破行業界限,加強化工產業與農業的融合,具體體現在化肥生產企業對化肥流通環節的延伸發展,互相滲透。強化農化服務手段,真正服務到田間地頭,用先進的農技服務和適用的農機設備等,助力綠色肥料和健康農業的發展,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