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金芹
有句俗語:“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但近幾年暖冬氣候現象發生,冬小麥種植時間基本上由過去的秋分推遲到寒露前后。從8月中旬開始,筆者所在的山東部分地區的縣級、鎮級經銷商就已開始備貨,但直到9月中旬,村級經銷商才開始拿貨。盡管復合肥出廠價每噸上漲50~80元,但降與漲只有經銷商能體會到,流通環節蓄水池的作用使零售價格保持平穩。用肥的農民感受不到價格波動,過去火爆購肥的場面近幾年再也沒有出現。
筆者認為,一是秋肥銷量不會太大。五蓮縣冬小麥面積主要由花生茬口來定,但很多山嶺薄地雖適合種花生,但不適合小麥生長,約三分之一的花生地不能種冬小麥;還有像紅薯等作物收獲較晚,一般不再種小麥;秋玉米茬能種小麥,但農民為了輪作,又不愿費時費力,很少再種小麥。五蓮小麥用肥量至少比春季減少三分之一。
小麥主產區用肥量會相對較多,但也會比春季略少一些,而且小麥基肥用量會比其他經濟作物要少。很多農民習慣開春后對冬小麥追施一次尿素,會減少基肥用量。秋季用肥量少于春季,經銷商不會急著備貨,隨進隨出成為大家的共同選擇。
二是市場炒作影響下降。過去,化肥出廠價稍有風吹草動,經銷商便會跟著動:下游經銷商打探上游的價格,上游打探上上游的價格,上上游打探廠家的價格。近幾年肥市越是旺季越會出現降價的現象,逼迫經銷商隨進隨出,規避風險。
三是經銷商心態平靜。從多年經驗來看,無論市場怎樣火爆,局部、局段斷貨現象也難以出現。秋季用肥不會像過去那樣火爆,也折射出經銷商心態的平和,或者說是市場讓大家變得從容、老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