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復合肥
要說2017年下半年化肥圈最熱的話題,那應該非“原料大漲”莫屬了。不論是氮肥、磷肥還是鉀肥,都較去年都很大的漲幅。復合肥成本壓力接連上行,倒逼工廠上調報價。目前來看,全國復合肥整體走高,山東地區的45%S(3*15)的出廠價調漲至2350-2380元/噸左右,45%cl(3*15)在1950-2050元/噸左右,江蘇地區45%S(3*15)的出廠價調漲至2300-2350元/噸左右,湖北地區45%S(3*15)的出廠價調漲至2300-2380元/噸左右。較秋季市場均有200-300元的漲幅。
主流地區45含量復合肥價格走勢
復合肥上漲誰才是最大的攔路虎
截止目前,山東地區尿素價格在1730元/噸附近,磷酸一銨鄂企55粉主流出廠價2450元/噸,鉀肥進口62%俄白/大顆粒報價2100-2150元/噸附近。對復合肥成本仍是有力支撐。然而廠家這樣的被動漲價,并沒有下游需求的利好支撐,市場在本該是冬儲集中交投的時期,如今卻陷入的僵持,廠家紛紛表示收款受阻,下游抵觸情緒高漲。那么阻礙復合肥上漲的,究竟有哪些因素呢?
農產品價格低
復合肥報價上漲,經銷商抵觸、零售商抵觸,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終端的農戶抵觸。種植成本一年比一年高,種子肥料農藥齊上漲,而糧食價格卻遲遲跟不上,種植成本越來越高,農戶利潤卻越來越微薄。近幾年,棄耕拋荒的案例不勝枚舉,更多的農民選擇外出打工,種植積極性逐年下降。賒銷也成為了常態,農戶賒零售商,零售商賒經銷商,也大大增大了行業的風險。
傳統化肥同質化嚴重
今年,激烈的行業間競爭以及環保壓力下,已經有不少小型企業倒下了。現在一方面行業門檻低,并且傳統化肥生產技術簡單,上到年產能幾萬噸的小作坊,下到產能百萬噸的規模企業,都可以生產。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導致了利潤的不斷被壓榨,企業越來越難做,更不要說漲價了。競爭最激烈的,也是利潤最低的,就是45%CL(3*15)和45%S(3*15)的平衡肥,無論廠家、經銷商和零售商都沒有太多的利潤。
需求逐年減少
今年,國家繼續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種植結構的改變也對用肥量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東北地區以及內蒙地區玉米轉大豆的種植,直接影響了用肥量的下降。大豆較玉米而言,用肥量下降40%左右。有數據顯示,2017年玉米的產量在20372萬噸左右,較2016年21172萬噸的產量下降了800萬噸。這也直接導致了用肥量的縮減。
從近期市場來看,復合肥的高位將繼續延續,化肥行業的整體震蕩上行,想要回到尿素不到1200元/噸。一銨不到1600元/噸是不可能了。那么未來的化肥行業怎樣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需要變革:
一,種植變革:國際糧食價格近年來對國內的沖擊顯而易見。而作為糧食大國,我們的種植并沒有真正形成的規模化、現代化。傳統的種植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市場,種植模式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
二,肥企變革:傳統小企業如今生存越來越難,就算是僥幸生存下來的,也過的并不輕松。近年來,規模企業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開始搞研發,在經營好當下的時候,研發新型的、高效的、差異化的復合肥。當然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同時也是未來復合肥發展的方向。試想,農民購肥一袋比傳統肥料貴幾十塊錢,但是收成卻高出很多,那為什么不選擇新型肥料呢?
這幾年的化肥行業走的異常艱難,此次調漲對于復合肥廠家來說并有帶來過多的利好。雖然復合肥廠家多次調漲報價,但是卻仍然沒有跟上原料的漲幅。即便如此,下游的抵觸,原料的高位,廠家受著“夾板氣”,市場也陷入僵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