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鉀肥(fei)
“如果按目前儲量和年產量計算,我國鉀資源可開采年限讓人擔憂。而在境外建設一個新鉀肥廠,至少7-8年。我國鉀肥可持續性供應存在較大風險。”
“以鉀肥為核心的農業可持續4.0發展,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走向‘一帶一路’,一條腿是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肥料標準化發展趨勢是,整合精簡和重點培育相結合,豐富、優化標準化體系。”
這是6月13-14日,記者在河南新鄉舉辦的“2018中國鉀鹽(肥)科學技術交流大會”上了解到的信息。此次會議由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委員會主辦,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上海百聯大宗商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來自職能部門、科研院所及鉀鹽(肥)相關企業代表200余人與會。
會議圍繞“轉型·升級”主題,結合當前國內外鉀鹽(肥)行業形勢,及國內外先進的鉀鹽(肥)生產技術、管理經驗、新標準、副產品循環利用等內容進行探討、交流。會議期間,與會代表走進河南心連心,探尋鉀肥行業與優勢氮肥企業合作項目和機會。
會議現場
走進心連心
轉型·升級——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對于鉀肥行業和鉀肥技術的研究,我們還是初學者,希望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找到氮肥行業和鉀肥行業合作的項目和機會”,心連心化肥總經理張慶金在致辭中坦誠表態,開門見山。
張慶金
心連心致力于成為中國最受尊重的化肥企業集團,基于高效產品和優質服務。在產品方面,已形成腐植酸、控失、聚能網三大系列高效肥產品,擁有控失專利技術。在服務方面,正大力推進配肥站和縣級營銷服務中心建設,探索新形勢下農資服務新模式。
張慶金告訴記者,下一步,企業將充分發揮基地化生產優勢,探索“氮肥+復合肥”一體化發展新模式,按照“大基地帶小基地,氮肥基地帶復合肥基地”思路,以尿素生產和產品研發為中心,在周圍建成若干個復合肥生產線,使尿素的低成本和復合肥的差異化相得益彰,形成獨特市場布局。逐步形成完善的全國性銷售網絡,打造具有心連心特色的核心競爭力,為化肥行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濟師劉以華認為,鉀鹽(肥)業界同仁共聚一堂,共探鉀肥行業轉型升級解決方案,是為構筑綠色環保健康鉀鹽鉀肥產業賦能。
劉以華
60多年來,化肥新技術、新工藝、新信息、新標準一直是上海化工研究院具有全國行業影響力、號召力的重點技術領域。化肥專業委員會主要從事國內外學術、技術、信息交流活動,推動化肥行業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此次會議搭建的交流平臺,將有利于鉀鹽鉀肥行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化肥、農藥過量施用,地下水過量開采、耕地質量退化、資源環境亮起“紅燈”,農業可持續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農業農村部質量檢測保護中心質量建設處處長楊帆認為,耕地質量提升與肥料增效成為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是大勢所需。
楊帆
楊帆介紹,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就是要把耕地質量提升與化肥減施增效相結合,增施有機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退化耕地改良及土壤培肥。技術模式要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
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教授許秀成、全國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素貞則分別就技術創新及企業社會責任感在行業企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進行闡述。
標準·技術——護航鉀鹽(肥)發展
段路路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段路路為與會者解讀鉀肥新標準。2018年5月14日,《2018年第6號中國國家標準公告》發布,涉及鉀肥方面的標準有GB/T20937-2018硫酸鉀鎂肥、GB/T20784-2018農業用硝酸鉀、GB/T17419-2018含有機質葉面肥料、GB/T36207-2018硅鈣鉀鎂肥等;此外,2017年12月29日發布的硫酸鉀新國標GB/T20406-2017將于7月1日實施。
團體標準研討
記者了解到,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還就鉀肥相關產品團體標準工作進行研討。
何萍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IPNI項目主任何萍就《我國土壤鉀素狀況與鉀素平衡的時空變化》內容進行分享。針對我國化肥利用率低、作物種植茬口緊以及測土施肥實現困難等難題,在研究作物養分需求特征、土壤基礎養分供應及作物農學效率與產量反應的量化關系基礎上,構建了作物養分協同優化的推薦施肥模型,建立了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小麥、玉米和水稻推薦施肥新方法。該方法能夠減少化學氮肥用量30%以上,提高氮素回收率10個百分點以上。
周茂普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太原研究院礦山開采技術裝備研究院院長周茂普專題講解固體鉀鹽礦床機械化開采工藝、固體鉀鹽開采技術與裝備行業標準制定、國產固體鉀鹽開采成套裝備的研發與應用等行業熱點問題。
杜鳳麗
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杜鳳麗現場解讀全球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熔鹽的需求情況;厘清了光熱電站中所用熔鹽與農用硝酸鉀的主要區別,及光熱電站用熔鹽在生產與使用過程中的熱點問題;同時,對光熱電站用硝酸鉀質量要求及目前標準情況做詳細解讀。
張偉
談及硫銨法硫酸鉀生產技術現狀與產品發展機遇,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常務副所長張偉介紹,其兩大主要優勢是生產過程中沒有其他廢棄物的排放;生產所需的原料硫酸銨來源豐富,價廉物美。對復合肥企業而言,產品硫酸鉀和氯化銨是可以完全納入企業供銷系統。
馬淑花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馬淑花介紹,針對我國大宗煤電固廢粉煤灰綜合利用面臨的困境,中科院團隊結合粉煤灰理化性質及諸多可利用之處,提出粉煤灰化學活化改性重構分子結構、提高有益元素活性等新思路,將粉煤灰無害化處理后充分活化制備成為新型高效保水型土壤調理劑。
百聯大宗業務總監邱嘉峰為與會者分享百聯大宗為化肥行業量身定制的產業互聯網升級方案。針對化肥行業傳統貿易,百聯大宗依托于百聯6300億線下物貿市場,致力于打造技術領先的移動化、智能化電商采購、銷售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物貿市場,幫助化肥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突圍。
邱嘉峰
會上,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李希珂就鉀肥在農作物不同時期功效及施用注意事項進行講解。江蘇福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太松、山東祺龍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光亮、山東森燁生態工程有限公司研發部副部長趙慶軍等企業代表分別從鉀肥干燥造粒一體化創新設備新技術、精確計量與智能控制成套設備系統及輕量化數字生產線等方面在鉀肥行業的應用進行實戰講解。
全產業鏈——農業可持續4.0發展
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亓昭英從“世界和中國鉀肥行業運行現狀及發展預測、中國農業現狀及亟需解決的核心瓶頸問題、以鉀肥為核心的農業可持續‘頂層設計’發展建議”等方面剖析鉀鹽(肥)行業及產品發展模式。
亓昭英
亓昭英認為,我國目前唯一缺少的鉀肥品種是氯化鉀,約50%需要進口。主要應用流向是復合肥、直接施用、配方肥、水溶肥、顆粒狀鉀肥、硝酸鉀、氫氧化鉀及相關鉀精細化工產品。隨著三元復合肥出口關稅的降低,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多。2018年表觀消費量約在2000萬噸氯化鉀(折)左右。會比2017年略有增長。雖然2020年要化肥“零增長”,但預測“十三五”期間消費量將繼續增長。
亓昭英強調,新時代,鉀肥人的使命是廣開鉀源,努力保持鉀肥的可持續供應,推廣新品種。以全產業鏈思路,懷揣“使命”來做鉀肥運營——降低鉀肥成本,降低單耗,提質增效;讓鉀素融入農田土壤治理大產業鏈中,產出“放心安全農副產品”。而以鉀肥為核心的農業可持續“4.0”發展,需要堅持二條腿走路,一條腿是走向“一帶一路”,一條腿是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中國鉀肥生產企業與產品大全》首發
精彩花絮
會場于山清水秀間
現場簽到
特聘專家聘任儀式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