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關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共出口化肥149.1萬噸,同比下降8.5%,環比下降7.6%。1至4月累計出口化肥530.5萬噸,同比下降19.1%;累計出口金額13.1億美元,同比下降12.8%。尿素出口情況較差,4月份我國共出口尿素11.8萬噸,同比下降70.4%;1至4月累計出口尿素41.2萬噸,同比下降74.7%。
眾所周知尿素出口量與關稅政策息息相關,縱觀歷年關稅變化,由最初的出口退增值稅、取消出口退稅、加征出口關稅、加征特別出口關稅的路程,以及關稅全國統一到后來的尿素出口零關稅,體現了政府限制化肥出口、保障國內市場供應。與此同時,也使得市場規范化程度越來越高,出口結構也趨于穩定。而自2017年尿素總進口11.47萬噸尿素,中國儼然從出口大國轉變為進口國。
提起中國出口就不得不說印度,中國與印度同是發展中國家。上個世紀,印度與中國一樣,國內氮肥產量不能完全滿足本國農業生產的需要,都是尿素的凈進口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十年間,印度共從國際市場上進口1500萬噸尿素;1995年度進口量最大,進口量為313.5萬噸,年度尿素進口金額達7.69億美元。當時主要進口來源國有烏克蘭、俄羅斯(前蘇聯)、沙特、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
2000年至2003年,由于印度國內尿素產量持續增長,印度尿素進口量降至每年約10-20萬噸。根據印度海關數據,2003年度,印度共進口11.1萬噸尿素;其中有2.5萬噸來自中國,貨物報關金額1763.78萬美元。據中宇資訊了解,2014年印度本國對非理性因素缺少準確把握(種植結構因氣候發生改變、波羅的海尿素裝置減產及原油低位),從中國進口尿素高達502.75萬噸,創歷史新高。
縱觀2017年至今,國內尿素出口并不盡人意。究其原因總歸這幾點一是國際新產能的增加,國際尿素供過于求格局愈加凸顯,中國競爭更加激烈。二是出口價格不理想:我國尿素生產成本一直高于國際水平,出口價格在國際上并不占優勢,加之伊朗、中東等低價尿素沖擊。三是印度招標量縮水同比前年減少了近500萬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口印度的量減少加之國內環保限氣頻頻發生,開工低位。中國出口量愈加減少,進口尿素肆意流入市場。
中國出口No.1的霸(ba)主地位不(bu)復存在。除傳(chuan)統(tong)農需外,出口則是淡季廠商(shang)關(guan)注的重點(dian),用肥淡季受需求制約,新(xin)單成交(jiao)不(bu)佳(jia),沿海周(zhou)邊除少量集港(gang)外,內(nei)貿成交(jiao)明顯受挫;再(zai)加上新(xin)上裝置投產,現貨供應壓力可想而知。商(shang)家基于(yu)風(feng)險考慮,更(geng)多選(xuan)擇謹慎(shen)觀(guan)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