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由山東金正大集團自行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控釋肥,首次漂洋過海撒在美國的土地上。通過美國康奈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加州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阿肯瑟大學歷時5個月的種植比對試驗,國際農業服務中心對試驗結果表示滿意。
此次種植比對試驗,由上述五所大學的土肥專家分別在8個試驗網點同時進行。美國農業部和肥料協會對上述結果感到滿意和驚訝。美國農業部部長MikeJohanns表示,很驚訝金正大的研究成就,很驚訝中國肥料企業到美國推廣新技術,控釋肥的推廣施用符合美國環保鼓勵政策。他說,目前美國農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主要有動物糞便和肥料兩大因素。中國的控釋肥可以減少30%~50%的用量,對于緩解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是非常有益的,政府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他同時提出了3條建議:一是建議納入美國“自然資源農業土壤國家項目計劃”;二是2007年繼續擴大試驗范圍和植物領域,由今年的8個試驗網點擴大到30余個,并由獨立權威機構向政府出具更加全面詳實的試驗報告;三是建議金正大借助美國的銷售網絡進行推廣。MikeJohanns提出的這3條建議,日前皆得到落實,控釋肥的推廣施用從政府到美國肥料協會皆已納入計劃,金正大還被該協會吸收為正式會員,一些美國大的農資經銷商也表示愿意獨家代理金正大的系列產品。
中國控釋肥研發課題,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經提出。專家發現,單質、速溶肥料由于養分釋放時間集中,作物難以有效吸收,60%的肥料養分白白流失,在造成巨大浪費的同時,也污染了大氣和寶貴的水資源。無論從經濟、社會,還是從資源、環境考察,肥料有效成分大量流失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解決這一課題的設想和思路,即定格在研發一種能夠與作物生長規律曲線同步供給養分的“智能”肥料上,這就是控釋肥。但是,由于受控釋機理研究和包膜材料、包膜技術研發的制約,而成為一個世紀之夢。進入新世紀后,國家又把研究開發和推廣使用控釋肥列入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控釋肥的核心技術是肥料的包膜材料和包膜工藝、包膜技術。歷史選擇了金正大。金正大在這個核心技術領域,一舉獲得了熱固性樹脂、熱塑性樹脂、硫和硫加樹脂3項國家發明專利和流程及工藝控制2項實用新型專利,奠定并形成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工藝技術體系,被業界專家譽為中國肥料生產與應用史上的一場革命。中科院院士印象初、工程院院士山侖說,金正大闖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施肥新路子,對促進農業與資源、農業與環境之間的和諧性與可持續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而深遠。
據介紹,控釋肥養分的釋放模式,與植物生長的規律曲線是基本一致的,即根據地溫和土壤水分的變化對作物供給足夠的養分,地溫高、水分足,作物生長就快,所需養分就多,這時控釋肥就釋放出大量的養分,促進作物的吸收和生長;反之,將減緩釋放速度,以免養分浪費和流失。控釋肥養分釋放模式,在考慮水分與土壤溫度關系的同時,還考慮植物在不同生長期對不同養分的不同需求和土壤基礎養分構成,所有這些都是通過釋放模式的預設而實現的。一般說來,一個肥料品種,其釋放模式要多達十數種。
來自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及東三省幾十個地市縣的規模種植比對試驗表明,對于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物,蘋果、香蕉等林果作物,以及花卉等園藝作物,在相同生長條件下,控釋肥養分有效利用率比對相同濃度的傳統肥料提高50%,而且可以作為種肥、基肥施用,一次施肥,全季有效,省工、省時、省錢。
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李家康告訴記者,從環保角度看,中國氮肥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率僅為35%,綜合損失率高達60%,不僅導致了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大幅度提高,也致使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和大氣溫室效應日益嚴重。肥料的控釋化,不僅可以大幅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節約油氣煤等大量戰略資源,還將大大緩解環境壓力。而這恐怕就是美國政府的興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