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06年度植物保護暨“科云”NPV病毒生物殺蟲劑新技術培訓與推廣研討會上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秦啟聯博士等研發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蟲病毒殺蟲劑,每克原藥中病毒含量高達5000億個病毒粒子,超過同類產品20多倍,是目前國際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殺蟲劑產品,每畝棉田只需2~3克即能控制害蟲。
棉鈴蟲病毒又稱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NPV),是棉鈴蟲專一性的病原微生物。棉鈴蟲NPV生物農藥防治效果好、藥效持久,對其他生物無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國競相開發生產的昆蟲殺蟲劑產品,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登記注冊的昆蟲病毒生物農藥。但長期以來,棉鈴蟲NPV必須通過“活體”生產,多項核心技術沒有得到根本突破,導致生產規模小、產品生產成本高,難以實現產業化。
從200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同河南省濟源白云實業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采用了“棉鈴蟲群養技術”,通過改進飼料配方、改革養蟲器具等途徑,使飼養規模和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十倍;通過采用獨特的病毒分離純化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原藥中的病毒含量。一舉突破了嚴重制約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技術瓶頸,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大規模工廠化生產,促進世界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產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棉鈴蟲NPV殺蟲劑原藥于2004年9月獲得了我國第一個病毒殺蟲劑原藥的農藥登記證。
新疆是我國棉花主產區,現有棉田面積2100萬畝,但新疆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如何協調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當地不懈追求的目標。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組織和配合下,2005年起,研究人員開始在兵團的部分團場進行了多點多地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蟲病毒殺蟲劑大田藥效對比試驗,對棉鈴蟲的控制效果優于常規的化學農藥。特別是在化學農藥幾乎完全殺滅田間棉鈴蟲天敵的時候,這一病毒殺蟲劑對棉鈴蟲天敵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使用后能夠在自然界中自行降解,不會造成農藥殘留,連續使用該類產品不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突顯了其獨特的安全、環保優勢,已被農業部列入首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推薦農藥品種名單》。2006年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試驗示范,使用面積超過50萬畝,總體防治效果達80%,減少了近百噸化學農藥釋放于環境中,生態效益顯著。
農業病(bing)蟲害的(de)生物(wu)防治(zhi)具有(you)廣闊的(de)應用(yong)前景,并(bing)可逐步(bu)減(jian)少(shao)和徹(che)底消除由于(yu)大量使用(yong)化學(xue)農藥帶(dai)來(lai)的(de)土壤退(tui)化、生態失衡(heng)、農藥殘留(liu)、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等(deng)一(yi)系列環境災害,環境和社會效(xiao)益顯(xian)著。新疆生產建設兵(bing)團明年將(jiang)在更大的(de)面(mian)積上(shang)推(tui)廣應用(yong)這一(yi)由我國科學(xue)家自主研制(zhi)的(de)世界(jie)上(shang)含(han)量最高的(de)病(bing)毒殺蟲劑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