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兩個極端求發展
化肥分銷領域對外資開放,就給本來已經穩定發展的化肥企業帶來了新的課題。在迎接飽和競爭的時候,企業的發展就需要走向兩個極端:實力很強的企業,通過擴大產業鏈來協調各個環節的發展;實力小的企業,通過專于某一方面來尋求發展。
在放開價格后,對化肥的一些優惠政策將會取消,將會對化肥企業產生一定影響。特別在淡季,由于供過于求,化肥價格下跌,這時大型企業由于具有規模效應,抗風險能力較強,能夠在競爭中處于優勢。而小企業可能虧損,甚至不得不停產。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拓展服務內容。在確保當前的行業地位的同時,謀求提升產業位勢與上游生產商進行嫁接。進入生產領域可以保證企業化肥供應的穩定,進入不同領域、提供不同服務則能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而實力比較小流通企業,沒有實力、資金和影響力進行冬儲,而且即使冬儲也左右不了市場,升級也比較慢。這些中小型化肥分銷商就開始以“市場為中心”,注意把握行業動態和用戶需求,利用船小好調頭的優勢,通過提供靈活、精細的服務來培養客戶。
氮肥:從量到質
今年,我國尿素產量預計達到4147萬噸,產需基本平衡,如果未來幾年新增加的1500萬噸尿素達產,將大大超過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尿素出口稅率從15%提高到30%,進口稅率則從4%降至1%,不利于化肥出口。因此,氮肥產業到了從量到質的轉變時期。
首先要提高氮肥的質量,繼續做好創名優產品的工作。化肥行業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有近40個,其中氮肥行業有18個。這些支農產品基本上覆蓋了中國農業的主要產區,并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同。這是國外化肥所不具備的優勢,應當鞏固和發揚。氮肥生產企業只有繼續為打造名牌而努力工作,才能在此基礎上擴大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提升競爭力。
其次,迅速建立鞏固、暢通、高效率的農資營銷網絡。只重生產,不重營銷的做法已經過時。氮肥企業應當將網絡建在鄉和村一級,讓農民近不出村、遠不出鄉就能買到稱心如意、質優價廉的化肥。借國家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的扶持力度之際做好農化服務工作。
最后,還要做好原料結構、產品結構和生產布局的調整,加快自主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加強環境保護等環節。
磷肥:國際市場求發展
中國的化肥行業對外資開放,同時也意味著國際化肥行業也對中國開放。近幾年國內磷銨擴產迅猛,到2008年磷酸二銨產量將達到900萬噸左右,而國內每年只能消耗600萬噸,將剩余300多萬噸。中國的磷肥行業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能力。
另外,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也需要企業到國際市場去鍛煉。因此,雖然磷肥是一種資源性產品,我們仍鼓勵中國的磷肥企業能走出過門,在國際市場上求發展。同時要繼續加強產品結構的調整、搞好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快技術進步,開發磷肥新品種,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四是深化企業改組、改制、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
據悉,從我國入世的2001年開始,宏福總公司就把開拓國際市場作為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利用本身的區域優勢和價格優勢,攻占東南亞、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際市場。經過幾年的努力,宏福總公司已占有當地三成左右的市場份額。宏福品牌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無論是聲譽還是賣價,都可與國外知名品牌相媲美。從 2001年開始,宏福總公司連續5年在貴州省出口創匯企業中名列榜首,今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可望超過3億美元,實現貴州省出口創匯企業的“六連冠”。
鉀肥:高價驅使尋找新貨源地
由于中國的鉀肥資源比較缺乏,目前國內近70%的鉀肥需求依靠進口滿足。國內鉀肥銷售價格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走高,在利潤驅使下,國內可能會有新的企業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繞開原有的供貨渠道,尋找新的貨源地,比如大量進口以色列、約旦、德國企業的鉀肥。
化肥分銷領域開放后,國內鉀肥市場將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國際鉀肥價格高價位徘徊并呈一定的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國內的鉀肥需求量不斷擴大。
已成功的談判并不理想。7月21日,經過數月艱苦談判,我國與BPC公司(由白俄羅斯鉀肥公司和烏拉爾鉀肥公司聯合新建)關于2006年我國進口鉀肥價格達成一致,在2005年合同價格的基礎上,每噸鉀肥離岸價格上漲25美元。其后,我國又以同樣25美元的漲價額度與加拿大、以色列等國鉀肥生產企業或經銷商簽訂了定價合同。
從國際上來說,鉀肥的供應和需求都高度集中。鉀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屬于短缺資源,發達國家對鉀資源開發非常謹慎,排除了低價傾銷的可能性。同時,俄羅斯、加拿大等鉀肥生產大國鉀肥資源處于壟斷生產狀況,其生產巨頭有能力通過限產來控制價格。
農藥:合作共贏是出路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的農藥行業從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供不應求,變成現在的供大于求。但我們是農藥生產大國,還不是強國,在產業多元化、規范化發展過程中,整合資源,創造新型盈利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農藥行業存在新品開發能力薄弱、產品同質化嚴重、老品種多、產能過剩等問題。
我國農藥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發展,已不能再僅僅把眼光放在產品上了,而要把合作作為構建和諧市場和實現全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一是企業間要合作。通過合作形成較大規模的企業,提升管理、技術和生產自動化水平,把產品做精做強,同時促進全行業由小規模、分散化經營向專業化、集約化方向轉變,提升行業集中度和整體實力。
二是企業與科研單位要合作。通過與科研單位合作,可加快農藥先進技術的研發,從而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提升自身的層次。
三是要創建企業營銷聯盟。在國內農藥營銷中,要逐步加強與競爭對手的溝通,開展交流合作。出口企業要想在國際舞臺有所作為,更要相互合作,組建出口聯盟,建立“航母”企業,從而在國際舞臺唱出一臺好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