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的一項調查顯示,雖然總體上各地化肥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供應較為充足;但市場化肥價格與去年底相比仍呈上揚趨勢。
六大因素引發化肥價格上揚
化肥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今年以來,化肥生產用煤價格比去年每噸普遍上漲30元以上,影響尿素成本上升35元/噸左右。去年6月國家調整電價水平,今年化肥生產用電比去年初平均每度提高0.025元,影響尿素成本上升30元/噸左右。據調查,某化肥廠2007年生產成本為1651元/噸,同比上漲133元。其中,2007年平均煤價480元/噸,同比上漲34元/噸;2007年電價0.31元/度,上漲0.03元/度。由于煤、電等主要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化肥生產成本上升,化肥價格面臨一定上漲壓力。
部分化肥生產企業開工不足。近年來,因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改制、經營改向等因素影響,部分化肥生產企業開工不足。如某省化肥生產能力1100萬噸,2006年實際生產850萬噸。某省8家企業尿素年生產能力164萬噸,2006年實際產量81.68萬噸。某化工廠即將改制,今年前兩個月只生產1.1萬噸。
少數地方化肥供應存在缺口。雖然化肥總量基本平衡,但仍有部分地方、部分品種因本地產量不足,供應存在缺口。如廣西區年需求各種化肥400萬噸,其中尿素150萬噸,而全區每年只能生產尿素53萬噸,磷酸二銨24萬噸,總共不足100萬噸,需要從區外大量調進。廣西區一季度部分化肥生產企業調運出現困難,如某化工公司按照產量一天需要20個鐵路車皮,而實際只能拿到2~3個車皮計劃。安徽省某公司年初從省外采購25萬噸化肥,因鐵路運力制約難以如期運回。
國際市場化肥價格大幅上漲影響國內市場。目前,國際尿素市場價格繼續較大幅度上升。國際市場價格與國內市場價格價差擴大。雖然征收30%的季節性暫定關稅,但出口經濟效益仍比內銷高。這種現狀有可能導致部分生產企業尿素出口量增加。我們調研的幾個化肥廠近期都有增加尿素出口的意向。
化肥市場流通秩序仍不規范。由于農村地域遼闊,且化肥經營門檻較低,目前農村化肥經營主體既“多”且“雜”,“個體戶”、“夫妻店”居多,計量不規范、進銷無票據,既增加了價格監管難度,也給假冒偽劣化肥流入市場提供了可趁之機。農民普遍反映,最擔心購買到假冒偽劣化肥,影響農業生產。
化肥品種、標準復雜引起價格歧義。僅以尿素為例,調查發現,市場銷售的品種除含氮量46%的尿素外,還有大顆粒尿素、多肽尿素等品種。由于不同品種尿素含氮量不同,生產技術不同(有的采用緩釋技術)等,價格差異較大。如某省化工廠生產的多肽尿素,省物價局批復的試行出廠價格為每噸1690元,可上浮15%,最高出廠價達1943.5元/噸,最高零售價2080元/噸。據了解,多肽尿素與普通尿素肥效比100:80。由于對化肥價格政策以及化肥新知識、新技術宣傳不夠,有的農民群眾僅憑直觀誤認為尿素價格又漲了。同時有些新聞記者對這些情況也不作深入了解,導致報道存在偏差,甚至出現誤導。
此外,測土配方,指導農民科學施肥工作進展緩慢。施肥方式粗放,過量施肥、施肥不對路的現象還較為普遍。
治療還須“對癥下藥”
繼續堅持各項優惠政策,促進化肥生產供應。目前正值春耕用肥旺季,及時明確化肥宏觀調控政策至關重要,建議有關部門盡快發文明確2007年繼續維持現行各項政策措施不變,繼續對化肥生產用電、用氣實行優惠電價、氣價;繼續暫免征收尿素生產增值稅;繼續對化肥鐵路運輸免收鐵路建設基金等,鼓勵化肥生產。鑒于近年來煤炭、天然氣、水、電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不同程度的上漲,對化肥生產成本存在一定影響,建議現階段,可適當提高尿素出廠中準價,減緩生產企業成本上升壓力。各地方政府近年出臺的對地方中小型化肥生產企業的補貼與優惠措施也要保持不變,充分調動化肥生產積極性,保證化肥市場供應。
嚴格控制化肥出口,維持國內市場供求平衡。由于近期國際化肥市場價格漲幅較大,化肥生產企業特別是沿海企業增加出口意愿強烈。據海關統計,今年1-2月國產尿素出口達48萬實物噸,較上年同期增長24.6%。為維持國內化肥市場供求關系,建議靈活運用關稅政策,適當提高尿素出口季節性暫定關稅稅率,減免部分化肥進口環節增值稅,禁止加工貿易等,控制化肥出口,鼓勵增加進口,保持國內化肥供需平衡。
加強運輸組織協調,確保化肥及原料運輸。各地經濟運行部門要密切關注本地區化肥產、需、銷、運、存等情況,及時掌握市場動態,積極銜接和協調化肥及原料的運輸,做好區域內資源調劑工作。各運輸部門要抓住當前煤炭等運輸趨緩的有利時機,將化肥等農資產品作為重點物資安排,開辟“綠色通道”,加強日常組織和調度安排,保證化肥及原料運輸需要,特別是組織好資源緊缺地區的化肥運輸。
完善流通體系建設,規范化肥流通秩序。針對化肥銷售點多面廣的特點,支持和鼓勵大型化肥生產經營企業逐步走產銷一體化道路,建立符合農村地域特點、農業生產狀況的化肥營銷網絡,通過建立連鎖經營店、倉儲店的形式將網點延伸到鄉村,為農民購買化肥提供便利條件。要充分發揮農資公司化肥銷售的主渠道作用,大力發展農資連鎖經營,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切實讓利于民。
強化輿論宣傳,引導化肥生產消費。政府有關部門要及時發布化肥市場信息,引導生產企業及時生產適銷對路品種,保證市場供應;新聞單位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全面、準確宣傳國家對化肥生產、經營采取的各項優惠政策和穩定價格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加強市場監管,嚴肅查處坑農害農行為。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加強市場巡查與駐廠監察,嚴肅查處不執行國家政策規定,哄抬價格等坑農害農的價格違法行為,并選擇情節惡劣的價格違法典型案例予以公開曝光。要結合開展“價格服務進農村”活動,深入田間地頭宣傳國家化肥價格政策;在化肥經營企業開展爭創“價格誠信” 建設活動,規范經營者價格行為,建立價格自律長效機制,切實保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