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管理文化的繁榮,特別是19世紀下半葉,西方管理科學迅猛發展,形成了眾多學派和管理理論。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大潮,國內對企業管理的學習和研究也日益升溫,眾多企業競相學習效仿,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各種現代化的管理名詞術語充斥管理界,大有不知道術語就不懂管理之勢。但筆者認為千萬不要迷信管理理論,而是客觀、正確地認識管理理論的作用,正確地對待。
一是不要夸大。管理理論不是萬能的,不要夸大管理理論的作用。不要以為學了兩年MBA,懂幾個管理理論,知道幾條管理觀點,就可以把企業搞好。理論和實踐還有很大差距,知道不等于做到。曾聽說有一位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培訓了成千上萬的管理者,后來被高薪聘請去擔任一家大型企業的營銷主管,結果搞得一塌糊涂。
二是不要跟風。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跟風,似乎不如此就不是與時俱進,不如此就不懂管理,不如此就不是企業家,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口號,甚至有些政府機關號召或要求企業去做。一說學海爾,就全國學,全民學,不管哪個行業,不管哪個地區,都去參觀,都去學習。學習當然不是壞事,但也不是一學就靈,如果盲目地學,沒有針對性地學,把這種做法推向極致,就會勞民傷財,甚至適得其反。
三是要做到。不但要知道,關鍵要做到。對于一些管理理論,學要比不學強,知道要比不知道強,但關鍵是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工作做到實處,才有意義,才會產生效果。曾聞某省組織考察團赴山東學習取經,得到的答案很簡單:“我們的經驗都是從你們那里學來的,只不過我們做到了”。海爾的經驗大家都在學,也都知道,從海爾定律到星級服務,從質量管理到流程再造,從“真誠到永遠”的客戶理念到“不厭其煩地做好每一個細節”的企業精神。但又有幾個企業真正做到了呢?
四是要適用。不但要應用,關鍵要適用。學習管理要有自身特色。所謂特色不是刻意與眾不同,而是要適合企業自身的特有情況,即適合自身實際和發展。管理理論是從企業管理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管理規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有其通用性和共性的特點。但具體到每一家企業,行業不同,地域不同,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不同,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照抄照搬,要學習的是實質內涵,而不是表面的東西,否則就會落得東施效顰的結果。
事實上,當前在國內很流行的這些管理術語,在國外很多人不知道,那些很流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也僅是局限于個別企業,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管理的關鍵在于通過整合企業所掌控的資源,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無論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模式,關鍵要符合企業實際,適合企業自身狀況和發展要求,把管理的各項工作,統一到“整合資源,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上面來,否則管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