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省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省有關農業農村工作的部署,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中心任務,堅持“著力治本、標本兼治、打防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精心組織肥料打假專項治理行動,有效地凈化肥料市場,確保了肥料供求穩定和肥料質量,維護了農民權益,保障了農業生產安全。據統計,全省共組織開展肥料市場監督檢查1001次,累計出動農業執法人員6680人次,檢查肥料生產經營企業近3000家,肥料數量13萬多噸;查處假冒偽劣肥料179批945噸,占檢查總數0.72%,其中無肥料登記證產品188噸,假冒偽造肥料登記證產品194噸,未辦理備案產品83噸,包裝標識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要求產品360噸,肥料含量不足等產品120噸;立案查處假冒偽劣肥料案件166件,其中案值5萬元以上的1件;受理群眾舉報案件25件,搗毀制假窩點1個;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40萬元。
上半年我省肥料打假專項治理行動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肥料市場供應穩定。今年春耕期間,我省肥料庫存量大,調運及時,春耕需肥供應充足,市場平穩。二是肥料質量逐步提高。據抽查,今年春季肥料市場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73%,比去年有所提高。特別是我省農民使用量較多的單質肥料和復混肥料質量合格率達歷年最高,其中,尿素、磷肥、鉀肥3類單質肥料合格率達100%,復混肥料(復合肥料)合格率達88.4%,比去年同期抽查結果上升了11.3個百分點。三是行業發展逐步規范。通過開展農資生產經營企業“誠信守約、優質服務”倡議和放心肥料下鄉等活動,我省大多數肥料生產企業自覺遵守國家法規和行業規定,加強行業自律,守法經營,不生產、不銷售假冒偽劣肥料,提升企業的誠信度,使我省肥料行業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我省在開展肥料打假專項治理行動中主要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第一,抓源頭,嚴格把好市場準入關。根據《行政許可法》、《肥料登記管理辦法》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省農業廳認真履行職責,堅持依法審批,規范程序,窗口受理,技術把關,把肥料登記審批工作納入省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接受實時監控,確保了肥料登記審批工作的科學性和時效性。
第二,抓巡查,著力強化市場監督。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省農業廳的統一部署,組織開展了肥料市場執法檢查,對肥料經營點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和依法查處。同時,加強肥料市場質量抽查,并及時組織查處無證生產和肆意制售假劣肥料行為,對抽檢不合格的生產企業依法進行整改,保證供應市場的肥料質量。
第三,抓案件,堅決查處違法行為。根據群眾的舉報,3月29日,省農業廳執法人員會同肇慶市、高要市農業局執法人員對高要市回龍佳禾復合肥廠進行了突擊檢查,現場查獲涉嫌違法肥料產品4個,共88.6噸。經進一步調查核實,該廠在2007年1—4月份間生產無證、假劣肥料產品1479.6噸,已銷售產品1391噸,銷售收入達373210元,肇慶市農業局已將案件移送市公安局作進一步查處。3月30日,省農業廳執法人員會同深圳市農業局執法人員對深圳市坪山石井肥料銷售服務部進行了突擊檢查,現場查獲了一批無肥料登記證和肥料包裝標識不規范的產品,深圳市農業局根據有關規定對該服務部作出了罰款,并責令其立即進行整頓。根據春季抽查結果,湛江、云浮市農業部門對相關案件的查處已經結案,相關單位停止銷售和回收假冒偽劣肥料,惠州、梅州、汕頭市農業局已正按有關法律程序組織查處。
第四,抓宣傳,努力營造打假護農社會氛圍。今年以來,全省共印發宣傳資料17萬多份,通過廣播電臺、電視、報刊等媒體宣傳210次,積極營造打假護農的社會氛圍。今年春季肥料產品市場抽查結果確定后,省農業廳及時在《南方農村報》和廣東農業信息網、廣東省土壤肥料信息網等媒體上公布抽查結果。在高要市回龍佳禾復合肥廠生產無證、假冒偽劣肥料產品案件和深圳市坪山石井肥料銷售服務部銷售無肥料登記證、肥料包裝標識不規范產品案件查處過程中,通過廣東電視臺、南方農村報等媒體進行曝光,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震懾違法行為。
第五,抓誠信,切實加強行業自律。3月15日,省農業廳在清新縣三坑鎮組織了農資生產經營企業開展“誠信守約、優質服務”的倡議活動,30家肥料生產經營企業參與倡議。5月25日,還召開了肥料質量管理工作會議,通報今年春季肥料市場質量抽檢結果和相關案件的查處情況,研究部署抓好肥料質量的對策措施。
第六,抓服務,積極引導科學用肥。4月18日省農業廳開通了“12316”三農服務熱線,為農民群眾咨詢了解肥料信息和投訴舉報假劣肥料產品提供更方便的服務。3月份,省農業廳在全省組織開展了“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活動,提高農民識別假冒偽劣肥料的能力和科學施用水平。各級農業部門還結合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實施,舉辦各種肥料科技咨詢和放心肥料推介活動,向農民派發測土配方施肥的宣傳單張,宣傳科學、合理施肥的知識,確保肥料使用和農業生產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