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進入4月份特別是6月份后,尿素市場的走勢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旺季價格不漲反跌,特別是6月中下旬后,山東、河南等地已進入了玉米追肥季節,從往年來看這是尿素用量較大的一段時期,然而尿素價格不僅未止住下跌的步伐,反而出現了加速下跌的局面,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尿素出廠價已跌破了1500元(噸價,下同)大關,最低出廠價達到了1420元左右,市場批發價也在不斷走低,大多為1490—1620元,基本上屬于年內最低價格。
并且最關鍵的問題還不單純在于價格走低,而在于市場心態已變壞,可以說目前尿素市場相當嚴峻,急需恢復信心。現在有些生產廠家把尿素看成了 “燙手的的芋頭”,只想著快點脫手,而不管價格的高低。因為在他們看來,7、8月份是年內最后的銷售旺季了,如果在這個時候還出現庫存,那就有可能變為冬儲尿素,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消滅庫存,至于價格就放在一邊了。但市場不是簡單地由生產廠家說了算,廠家有廠家的心理,經銷商有經銷商的心理,消費者有消費者的心理,經銷商和消費者的一個典型心理就是“買漲不買跌”,價格不斷往下跌,經銷商買回去后馬上就出現虧損,他樂意嗎?農民昨天買的尿素80元一袋,今天就只要79元了,他心里舒服么?于是便出現了價格越跌經銷商和農民越不敢買,越不買價格越跌的惡性循環。這樣損害的不單純是某個企業的利益,而是整個尿素行業的利益。
這種現象正常么?肯定是不正常。筆者認為,盡管今年尿素市場產量增加比較快,供需矛盾有所加大,價格有所下跌是正常的,但在用肥旺季時這么個跌法就太不正常了。因為整體化肥市場的大環境并沒有改變,糧食價格穩中有漲,農民種植積極性較高,用肥量總體來說是在不斷增加,今年以來磷酸一銨、氯化鉀等化肥品種價格在不斷上漲,但照樣銷得出去,從另一側面也印證了這一點。再者,從生產成本看,今年煤炭價格、電價均較去年為高,今年尿素平均生產成本超過了去年,按照目前這個價格水平,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是處于虧損或盈虧邊緣的,從生產成本而言,尿素生產廠家是沒有必要如此“拼價格”的。
既然不正常,那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恐慌、亂殺價的現象呢?主要原因就是尿素市場一直缺少“主心骨”,即沒有大企業出來引導市場,大家沒有形成一個對市場的正確看法,普遍心態浮躁,一看到旺季時跌價,有些人就驚慌得不得了,仿佛天要塌下來似的,拼命低價拋貨,其他人也跟著拋,結果帶動整個市場價格的走低。
縱觀近些年尿素市場的實際走勢,給筆者的一個感覺是:盡管這些年尿素市場發展很快,但總體而言并不成熟,特別是市場心態是個大問題,不論是尿素生產廠家還是經銷商,普遍存在著不認真分析研判市場,而喜歡人云亦云、跟風炒作的現象,結果導致尿素市場爆漲爆跌、非理性上漲非理性下跌,對市場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種狀況是到了非改變不可的時候了。
應該說目前已基本具備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條件,因為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和行業重組、整合后,目前尿素行業出現了一批“巨無霸”企業,如湖北宜化集團目前尿素年產量已高達300多萬噸,瀘天化、四川美豐、海南富島、烏石化、魯西化工等企業尿素年產量也均在百萬噸以上。市場人士普遍希望這些大的尿素生產龍頭企業和中化、中農等大經銷商一起多交流、溝通、探討尿素市場,在尿素市場出現大漲大跌、非理性化的時候,明確地表示自己對市場的看法,宣示自己的價格政策,對整個尿素市場起到一個“主心骨”的作用,引導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而不是像現在一樣,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是簡單地“跟著市場走”,結果導致市場的混亂、不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