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益突出的農業大規模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和水等環境污染的問題,中國加快綠色環保長效緩釋化學肥料體系發展,技術日臻成熟,并已在東北糧食主產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大規模推廣應用,收到良好效果。
采用長效緩釋技術的復合肥料是近年來研制開發的一類新型綠色環保肥料,它能有效促進作物養分吸收,提高作物產量,實現農業增產增收。中國正在推廣使用這樣的新型綠色環保肥料。 本稿由中國化工網www.chemnet.com.cn整理 沈陽農業大學校長張玉龍說:'經過對比試驗,新型環保肥料的肥效提高了30%,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產量提高20%以上,是今后化學肥料的發展方向。'
肥料被稱為糧食的'糧食'。中國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肥料的貢獻功不可沒。中國化工專家馮元琦說:'中國人多地少,保障糧食安全是長期戰略任務,而它的關鍵之一是解決好肥料問題。'
然而,雖然中國耕地僅占世界耕地的7%,但卻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目前中國氮肥當季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利用率僅為15%~20%,鉀肥利用率也不超過65%。
據農業部門調查,中國每年通過淋溶、揮發等途徑損失的化學氮多達1200萬噸~1400萬噸,價值430億~500億元;現有復合肥中的磷在進入土壤后大約35~40天左右有效性即下降80%,絕大部分養分被固定而失去效果,從而增加了農業成本,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嚴重污染了環境。
隨著中國人口數量的增多和耕地面積的減少,糧食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提高糧食單產的要求更加迫切,導致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持續增加。
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又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養分流失,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營養化。
近年來,太湖、巢湖、滇池相繼暴發藍藻,太湖的嚴重污染曾危及無錫幾百萬群眾的飲水安全。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研究成果顯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總量中,工業污染僅占一小部分,約在10-16%,農業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在持續上升,目前已占到59%。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及重金屬破壞了太湖的水環境。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產和消費國,但化肥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的復合化程度很低。西方發達國家復合肥占化肥施用量的60-80%,中國僅占30%左右。
同時,由于不科學合理施用化肥,中國土壤中氮、磷含量普遍偏高,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存環境。
復合高效、緩釋控釋和環境友好是國際肥料產業的發展趨勢,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緩控肥的研究和推廣。2006年2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點研究開發環保型肥料,專用緩控型肥料及施肥技術'。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武志杰研究員說,中國目前約有40多家化肥企業進行長效緩釋肥的研制生產,年產量達35萬噸。截至去年底,這種新型肥料已在國內3500萬畝耕地上推廣應用,收到良好效果,前景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