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起,我國對出口化肥加征出口關稅,對進口配額內的化肥下調進口稅率。此措施由于受國際化肥價格繼續大幅上漲等因素影響實施效果不太明顯。僅據南京海關統計,今年1月份江蘇口岸共出口化肥23.4萬噸,價值7579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倍和1.9倍。短期內化肥出口激增趨勢明顯。
化肥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國內化肥生產企業成本優勢明顯。2006年開始國家對化肥生產和銷售實施優惠電價、暫免征收尿素產品增值稅、對化肥鐵路運輸免收鐵路建設基金等各種優惠政策,有效降低了化肥生產及流通成本,國產化肥市場國際競爭力得以提升。
二是國內化肥供應充足,國際化肥市場供不應求。近年來,國內新建化肥裝置產能逐步釋放,產量持續增長。目前國內尿素總產能超過5000萬噸,遠遠大于國內需求總量,其中磷肥企業550家,產能達1250萬噸,基本滿足國內需求。而因世界經濟相對景氣推動能源及基礎性產品包括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同時美國等一些國家出臺生物能源鼓勵政策提高了玉米等糧食作物的需求,全球農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提高,均帶動化肥需求增長并推動價格上升;與此同時,埃及、印尼等國對化肥出口采取限制措施,進一步加劇國際市場化肥供求偏緊的局面。
三是國內外價差放大刺激化肥大量出口。去年以來國際化肥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到2007年底,磷酸二氫銨及復合肥價格較年初漲幅分別達到53.1%和62.8%,尿素的升幅也超過三成。
化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在國內化肥出口快速增長進口大幅下降的局面下,化肥生產企業也面臨很多困難,可能對即將進入的春耕生產造成不利的影響,亟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首先,進入1月下旬以來,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連續低溫、雨雪致使交通嚴重受阻,影響了目前國內化肥生產,更為嚴重的是重慶、湖北、貴州、安徽等地因高壓輸電鐵塔被壓垮,電煤缺口增大,化肥生產是用電大戶,“拉閘限電”化肥企業首當其沖,部分企業的化肥生產線已經被迫減產、限產,有的地方甚至停產,對春耕備肥影響極大。
其次,目前氮肥企業生產的煤炭訂貨量比上年減少,出礦價每噸增長了30元-40元,尿素生產成本每噸要比上年高出80元-100元,個別企業要增加150元;而化肥出口價格又在持續上漲,化肥生產企業為維持一定的贏利水平,更愿意優先將產品供應國外,這將對我國農業生產施肥造成不利影響。
為防止國內化肥資源廉價流向海外,特別是要保障國內春耕農業用肥,促進糧食生產,國家各部門陸續出臺了相關調控措施。繼節前發改委發出加強化肥價格監管的通知后,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宣布,自2008年2月15日起,對部分化肥產品出口關稅稅率再次進行調整,將磷酸氫二銨、磷酸二氫銨及磷酸二氫銨與磷酸氫二銨混合物的出口暫定稅率,在今年2月15日至9月30日提高至35%,之后的10月1日至12月31日仍實行20%的稅率。但是,政策的實施效果還與國內外市場供應及價格情況密切相關,是否能在國內春耕用肥旺季減緩化肥出口增速還需進一步觀察。
為此,建議:一是相關部門應建立合理的化肥營銷網絡和長效化肥價格監測調控機制,準確分析和預測國際化肥市場供需形勢和未來價格走勢。二是繼續對國內化肥價格實行干預措施和提價申報制度,同時要找準化肥生產企業有錢可賺、化肥價格又讓市場能接受的結合點,國家制定價格政策時應考慮到原輔材料成本上漲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在適當提高肥價市場化程度的前提下,結合各地實際對農民進行補貼。三是實行煤、電、化聯動,形成扶持化肥業健康發展的穩定政策。四是對化肥批發、零售環節實行差率控制,即化肥批發、零售差價均由合理的運雜費和各不超過3%的綜合經營差率構成,切實維護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