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強調:今年,要千方百計爭取農業有個好收成。
農業要增產,農民要增收,這當然離不開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工企業。春耕之前,國家一再強調,要保證化肥等農資產品的價格穩定,并部署了農資產品價格大檢查,開展了農資打假專項行動。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集體采訪會上強調,要采取措施,控制農資價格的過度上漲,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民節本增效。
保農業生產,農化企業責無旁貸。但是據了解,農化企業現在也很困難,也有不少苦衷。化肥企業表示,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一再擠壓盈利空間,甚至已經出現產銷倒掛。雖然很多化肥企業都說,即使虧損,也要不惜一切代價確保春耕用肥的供應,但這仍難以掩蓋言語之中的無奈。農藥企業則更委屈,不僅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個別部門還借農藥管理之名增加農藥管理成本,同時社會上普遍視農藥企業為污染之源,而忽視了他們為農業增產保障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
那么,農化企業支持'三農',就一定要忍受委屈、犧牲利益嗎?
其實未必。很多農化企業已經探索出了與農民實現雙贏的好路子。比如,去年我國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應用面積6.4億畝,中海化學公司等很多化肥企業都參與其中,農民收益明顯增加,企業也賺到了產品的'附加值'。再比如,云南省的農資經營龍頭企業通過與省內主要農資生產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降低了化肥等農資產品的流通費用,減少了農資流通的中間環節,在目前農資原料價格上漲、運力緊張的情況下,保持了農資價格持續穩定。還有,山東大成農藥等農藥企業搶抓高毒農藥的退市機遇,加快產品結構調整,生產出新型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型農藥產品,迅速占據了空出來的市場空間,也為自己的產品貼上了'綠色'標簽。另外,一些企業依靠科技進步,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產品價格,既讓農民得到了實惠,又保證了企業的利潤。可見,農民與農化企業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很多地區冰雪災害的影響還未退去,春耕生產面臨困難,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減弱。對農化企業來說,急農業所急,想農民所想,誰能找到雙贏之路,誰就能抓住發展的機會。往往在這個時候,優勢企業更能快速完成積累,增強抗風險能力和對市場的承受能力,獲得豐厚利潤,成長為行業的領軍企業。而農化行業的結構調整、優勝劣汰也將在此過程中加速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