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復合肥已成為百億規模的大產業:23家企業,年生產規模達到80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30%以上,成為我國最大的復合肥生產基地。
更為精彩的,是這個產業集群中名牌企業的大動作。就在最近,金正大集團在美國加州建立了控釋肥研發基地,與他們聯手的,是美國兩家科研機構、一所大學的9名頂級肥料專家;2月23日,史丹利公司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簽訂了攻關畝產900公斤超級稻的合作協議。
從'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臨沭復合肥產業走上了質量效益型發展的道路。縣委書記孫豐剛說:'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科學發展的過程。'
曾經'中間一只羊周圍一群狼'
臨沭肥料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亂到治、由治到興的過程。最了解這段歷史的是靠幾把鐵锨起家的史丹利公司董事長高文班。
1992年,高文班成立了臨沭縣第一家民營復合肥生產企業。因為復合肥肥效全、養分高、價格低,深受農民青睞。于是乎,許多小企業一哄而上,短短幾年內,全縣大大小小的企業達到了上百家。其中,一些企業為牟取暴利,降低肥料含量,造假嚴重,有的甚至直接把黑土與石粉混合就造出復合肥。
造假制劣使臨沭復合肥蒙羞,也損害了市場。造假者賺錢,正規廠倒閉,人們用'中間一只羊,周圍一群狼'形象地描述這一現象。
該縣質監局局長趙左亮介紹,當時一年接到國內農民投訴、舉報不下100次,臨沭復合肥也因此臭名遠揚。2003年初,臨沭縣被國家有關部門定為4個全國農資重點整治地區之一。
臨沭復合肥產業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任其自流,必將被市場淘汰;科學引導,或有可能從鋪天蓋地的小廠中培育出頂天立地的大企業。
政府亮劍,鐵腕打假
政府出手了!臨沭縣明確要用'鐵的面孔、鐵的心腸、鐵的手腕'嚴厲打擊制假造劣行為,提出'誰砸臨沭復合肥的牌子,就堅決砸誰的飯碗',選派36名駐廠監督員,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進行全程監督。兩年多時間里全縣取締數十家違法生產企業和產品不達標企業,逮捕了11名當事人。
與此同時,政府加大對正規企業扶持力度,幫助其建立標準、計量、質量等管理體系,實施以質取勝戰略。縣里舉辦承辦復合肥質量管理與行業發展研討會,邀請知名專家學者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
一系列舉措使臨沭肥料產業走出低迷,走上良性發展軌道。23家肥料企業全部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累計爭創國家免檢產品19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山東省名牌產品8個,省著名商標5個。產品質量迅速提高,2005年,全縣復合肥抽檢合格率達到91%以上,不僅摘掉了區域整治的帽子,還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全國首家'全國優質化肥生產基地',成為全國唯一'國家火炬計劃復合肥產業基地'。
質量的提高又帶動了產業規模的迅速壯大。2007年,全縣23家肥料企業年生產規模達80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30%以上,銷售收入過100億元大關,'好化肥,臨沭造'品牌已然叫響。
23家企業共鑄一個品牌
'要把‘一品’變為‘一業’,把‘一業’變成一個具有互補優勢的產業集群,進而把這個產業集群培育成為全國特色優勢行業。'縣委書記孫豐剛說,做活區域經濟要有整體觀念。他們把幾十家肥料企業看成一個系統,從整體規劃到對外宣傳都'一體化'打包'處理'。
臨沭設立復合肥經濟工業園,選定10家企業重點扶持,在推薦貸款、供應土地、安排項目、并購企業、推介上市、貸款貼息、申報名牌、形象宣傳上實行優先和服務直通車制度。同時整合人力、技術、信息資源,建立以縣生產力促進中心、金正大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肥料質量監測中心為基礎的復合肥公共技術研發平臺。
'劫后重生'的肥料企業也認識到一個產業集群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道理,更加珍惜'臨沭復合肥'這塊品牌,鉚著勁地做大做強:金正大瞄準美國市場,投資6.8億元建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0萬噸包膜控釋肥生產線;金沂蒙投資3.9億元建設國內一流的100萬噸高塔造粒復合肥;史丹利投資4.6億元新上雙塔熔融復合肥、硫酸鉀復合肥;常林集團投資1.3億元建設60萬噸硫基氨化造粒復合肥。
在科技創新上也互不示弱。金正大公司與山東農業大學、上海華工研究院聯合承擔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型肥料專項科研任務,參與國家緩控釋肥行業和國家標準的制訂;金沂蒙與南京工業大學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生物乙烯項目;史丹利的高塔熔體造粒復合肥新產品被科技部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目前,該縣肥料企業與36家高校及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系,先后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60多項,實施科技創新項目51個,轉化科技成果42個,成為全國最大的復合肥研發、生產和銷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