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召開科學施肥應對高價肥研討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從去年以來,國內肥料的價格一路攀升。高價肥給我省農業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肥料價格上漲了,農民種地的成本增加了,負擔加重了,農民該怎么辦?買還是不買,買多還是買少,這是農民面臨的問題,企業同時也面臨這樣的問題:產品怎么賣出去?怎樣引導農民購買優質高效的產品?同時,我省農業發展還面臨另外的問題,即農民傳統的耕作模式、施肥模式。按照傳統習慣施肥,不僅浪費資金,增加成本,而且會引起土地營養結構失調,影響農作物生長。國家所提倡推廣的科學施肥、測土配方施肥等理念又如何能讓農民真正接受?針對這些問題,農村大眾報邀請各位來自省廳、農科院的專家、行業內的佼佼者獻計獻策,進行技術指導,提供科學建議。專家提供技術,企業提供產品,本質上說這都是一種服務,都體現共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這次研討會也體現了以《農村大眾》為代表的媒體的社會責任感。農村大眾報1950年創刊,作為山東省委主辦的指導三農工作的黨報,可以說見證了新中國農業發展的整個歷程。作為媒體,關注農村、關注農民、關注農業,《農村大眾》報在輿論監督、信息提供、技術推廣等各個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近年來,《農村大眾》報在新聞宣傳、報紙發行、隊伍建設、廣告經營等各方面創新突破,影響力明顯提高。這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現在的農民需要自己的好報紙,需要自己的宣傳平臺,另一方面,也和報紙自己增強的責任感有關。這種責任感就體現在,不僅想到農民現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媒體應該提供什么,更應該想到未來的農民會怎么樣,媒體又應該提供什么。媒體的前瞻性、導向性、服務性是結合在一起的。做好這些工作,需要《農村大眾》報真正成為企業、專家與農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從我省農業發展的長遠利益看,這也是媒體的責任和使命。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在這個時候,各位農業專家、涉農企業和涉農媒體坐在一起,共商三農大計,更具有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