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跟隨農業部農資打假專項治理春季督查組到貴州和四川檢查農資打假情況時,多次聽到基層農資打假工作人員反映農資質量檢測費用高的問題。
他們反映,如果將化肥樣品送到專業機構檢測成分,一個樣的檢測費就要上千元,遠遠超出了縣級農業執法部門的承受能力。現在市場上的復混肥品種多濫雜,一個縣少說也有百八十個品種,按每個樣1000元計算,每年送檢100個樣就是10萬元。而在貴州,很多縣級農業執法部門全年的辦公經費尚不足10萬元。
當前復合肥的專業檢測機構數量少,分布不均衡更是增加了送檢費用。目前貴州省只有1家檢測機構,在貴陽;而四川省僅有的3家,全部集中在成都。對縣級農業執法部門來說,如果要送樣,還要花上為數不少的一筆路費和食宿費。
問題不僅是費用,還有時間。成都市龍泉驛區就有執法人員反映:“現在檢測一個復混肥樣品,大概要20天才能拿到結果,而相關法規規定要在一周內做出回復,所以往往是結果出來了,又需要重新走一遍程序。”
由于化肥質量檢測費用高,時間長,加上農業執法部門人力、財力有限,目前的基層農業執法人員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望聞問切”去判斷真偽,通過外包裝上是否有登記證號、使用范圍是否規范等特征來辨認優劣,“如果不出現問題,抽樣送檢的很少”。然而在貴州聽到的一個案件讓記者感到:僅靠“望聞問切”,農資監管難以做實;而靠“事后追溯”,又往往是亡羊補牢。去冬以來鉀肥價格高,有些不法生產商就用其他一些含鉀材料替代。表面上看,這些復合肥包裝規范,登記證號齊全,但農民使用后發現這些“復混肥”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還會造成土壤板結。
農資質量安全關系到糧食生產安全,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而要加強農資質量監管,就必須跨過檢測這道門檻。要降低費用,提高效率,在目前情況下,給每個縣甚至每個地區設立常規實驗室、配置專業檢測人員難度很大,那么,能不能先給縣級農業執法部門配備一些類似于農殘速測儀的農資速測設備呢?即使不能作為執法依據,起碼可以給基層的農業執法人員提供一雙“電子眼”,早發現苗頭,早取樣送檢,不讓假冒偽劣農資進入生產環節,不讓假化肥、假種子坑農害農,為農業增產和食品安全把好源頭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