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 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我國駐外使領館設立吊唁簿。
從地震剛剛發生的那一天開始,人們就開始呼吁為遇難者設立全國哀悼日,沒有想到國務院這一次如此迅速地作出了回應。無疑,這是政府和民間良性互動的結果,也是政治開明的一種表現,它使我們哀戚的心靈,感到了安慰。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普通民眾的逝去而宣布全國哀悼。僅此一點,這次的全國哀悼日也就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可以載入史冊了。作為一個象征,這一舉措意味著共和國對自己國民的尊重,今后將通過莊嚴的國家儀式體現出來。尊重是一種圣潔的感情,尊重的表達,當然不能僅僅體現為儀式,但卻離不開儀式。親人去世了,如果我們不舉行任何儀式就匆匆將他們埋葬,誰會相信我們是真正尊重他們呢?
對遇難者的尊重與否,其實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檢驗,因為只有對他們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我們才能向世界,也向我們自己的內心證明:我們不是冷血動物,不是自私刻薄的,不是惟利是圖的。我想,遇難的同胞如果泉下有知,也只有在確認了這一點之后,他們才會瞑目并安息。
全國哀悼日,也會讓我們更加刻骨銘心地體驗到生命的珍貴和易逝。這種體驗,必將在今后的歲月里表現出來:我們將更加注重防災救災,更加注重安全生產,對任何忽視生命的行為,都更加不能容忍和原諒,一定要追問到底!
全國哀悼日的設立,還會讓我們悲傷沉重的心情,有一個表達抒發的窗口。在今后的三天里,我們將真切地感到,遇難同胞并不是一組冰冷的阿拉伯數字,他們就是我們即將上路的親人,他們讓我們依依不舍,痛斷肝腸。實際上,除了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口音有別之外,這數萬遇難的同胞,和我們沒有任何區別,他們甚至就是我們自己——只是由于純粹偶然的原因,離去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他們的離去,讓我們感到了孤獨,感到了脆弱和無助,只有把這些表達出來,我們的心情才會好受一些。
最重要的是,全國哀悼日,讓我們有一個機會,來展示我們的堅強和團結。逝者長已矣,生者卻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只有堅強,我們才能戰勝任何艱難險阻,只有團結,我們才能贏得一切挑戰。也許,沒有任何災難,能夠像地震這樣讓我們意識到,團結是如此的重要:當大地劇烈顫抖的時候,無論貧富、官民還是男女,所有這些差別都不再有意義,只有攜起手來,中華民族才能共渡難關。
全國哀悼日,從今天起我們要相互珍惜,愿逝者安息,生者團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