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農藥管理年'。農業部實施了一系列針對農藥登記的清理整頓措拖,如提高農藥臨時登記門檻、規范農藥產品標簽等,以徹底整治我國農藥行業多年以來企業隊伍亂、產品名稱亂、市場管理亂的'三大亂象'。
新政策實行已經近半年了,記者對農藥大省浙江的部分農藥企業走訪后了解到,多數企業認為新政的實施對于清除行業'三大亂象'已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產品名稱趨于規范,產品數量大大減少,一些習慣于混水摸魚的不法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市場競爭環境正在好轉。然而,企業同時提出,農藥管理當中的辦證周期過長、費用過高這兩大問題依然突出,成為這次清理整頓的'死角'。
'農業主管部門在嚴格把好審批關的同時,應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盡量縮短辦證周期。'當地一家農藥企業負責人說。
對于企業來說,能否如期拿到登記證書,直接關系到生產經營能否正常進行。據了解,目前農藥企業申請辦理登記證時,一般是將有關材料備齊之后,先交到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經審核匯總后,一并遞交到國家農業部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室受理,其間還要涉及多個部門。一圈轉下來,至少要3~6個月的時間。
'辦證周期過長,給企業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這邊舊證已經失效,那邊新證還沒下來,搞得企業進退兩難。'這位負責人無奈地說。
雖然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知道是由于農業管理部門拖延而造成證書失效,監察部門往往'睜一眼閉一眼'而不予追究,但由于現在登記證信息在網上是公開的,客戶查詢產品信息時,看到登記證已失效,難免會心生疑慮,影響產品的銷售和市場推廣。
登記費用過高是企業反映的第二大問題。'因登記所需一些數據必須委托農業部指定的農藥檢定所等單位進行檢測,而有的農藥檢定所服務意識淡薄,收費標準高昂,辦事效率低下。'杭州一農藥企業負責登記證辦理的業務主管說。
據了解,目前農藥企業辦理一個正式的農藥登記證所耗費用往往高達上百萬元,辦理一個臨時登記證也需花費幾十萬元。辦證費用高的同時,主管部門的服務也難有保證。這位主管介紹說,在去年的辦證過程中,就是因為農藥檢定所遲遲不能提供檢測結果,導致企業無法及時遞交辦證材料,從而延誤了辦證時間。這種事司空見慣。而農業主管部門對此也沒有必要的約束手段和懲戒措施,所有的后果都由企業來承擔。
高額的辦證費用、繁瑣的辦證程序,不僅成為壓在農藥企業身上的沉重負擔,也是眾多農藥企業寧可想盡辦法辦理臨時登記證而不愿辦理正式登記證的重要原因。
農藥企業認為,農業主管部門應降低辦證費用,簡化辦證程序,并鼓勵農藥企業科技創新。他們建議,對于一些復配制劑新產品,由于所用原藥的毒理數據早就公開并已沿用多年,完全可以繼續沿用,而不必重復檢測。這樣不僅提高了辦證效率,也為企業減輕了經濟負擔。重復收費和高額收費非但無助于農業主管部門嚴把登記證發放關,反而挫傷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畢竟清理農藥產品市場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優勝劣汰來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