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品種多樣,標識繁多,過去常常讓剛入門的經銷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當去年農藥取消商品名、一律改用通用名的規定一出臺,引得不少經銷商拍手稱好。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同樣讓農藥經銷商深陷迷局。
近日,江西撫州的農藥經銷商吳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廠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統一了通用名,但是在實際進貨過程中,他發現許多廠家在助劑標識上玩起了花樣,有的助劑成分標識不清,只標明主要成分,卻忽略了次要成分,而有的則出現標識重復現象。這在進貨過程中就讓不少經銷商犯起了迷糊。因此吳先生希望生產廠商能夠實實在在地標明助劑成分,也讓經銷商和消費者心里有個底。
在經營農藥的過程中,經銷商應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眾所周知,農藥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相對于肥料而言復雜得多,因此更需要經銷商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在經營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吳先生表示,農閑時節他常常到田頭指導農民,在經營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農藥品種總結出了一套詳細、通俗、實用的農藥使用方法傳授給當地農民。但他告訴記者,當地不少小規模的農藥零售商常常在田間地頭“打游擊戰”,雖然能夠給農民賒銷購買,但是這些農藥產品在質量上往往無法過關,不少農民施用之后收效甚微。
對于今年上半年的經營狀況,吳先生表示,目前的市場已經越來越難做了。據介紹,該市位于江西省東部,東鄰福建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當地土地耕種面積不斷減少,拋荒現象屢見不鮮,許多農民選擇外出打工,無暇顧及種地,原本種雙季稻現在已改種單季稻,現在主要以中稻為主。此外,吳先生認為當地的補貼存在著不合理的情況。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村通常20多戶人家,國家每年給予的補貼在每畝地140元左右,無論留守當地種田還是外出打工的人員,按照平均分配,多多少少都能拿到一定的補貼,這就挫傷了一部分在家務農的農民的積極性。經銷商建議,能否適當增加留守當地種田的農民的補貼,這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尤其是在近期農資價格上漲迅速的情況下,這一問題的解決尤為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