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以化肥為代表的農資價格出現一波快速上漲的趨勢,使得化肥批零市場觀望氣氛重,交易清淡。在清淡的肥市中,隨之而來的是部分地區假冒偽劣化肥進入市場、不法廠商賺取不義之財的現象。來自安徽蒙城縣的化肥經銷商徐標經理就向記者反映,今年當地假農資坑農害農情況嚴重。
徐經理表示,今年在當地經營農資時發現,假冒偽劣化肥大量流入市場,尤其是磷肥和BB肥表現突出。這方面的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當地農民反映比較普遍的是化肥的有效含量不足。其中,一些小作坊的產品也在有效含量的標識上打馬虎眼,實際產品卻是缺磷少鉀。例如:標注含量45%的復合肥產品,其有效標識標注許多匪夷所思的字母,冒充N、P、K微量元素,經化驗最終含量N、P、K含量只有15%甚至更低。二是冒充優質品牌產品。存在有的企業偽造和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還有質量標志生產假冒產品。
面對此種情況,徐經理也提出了他的看法。
第一、監管、執法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打擊偽劣農資產品。在實行質量監管的同時,也應盡快出臺提前追究制度,盡早發現、盡早打擊并減少這種偽劣產品給農民造成的損失,公示處理結果,實施責任追究制。像年初的九部門聯手進行農資打假一樣顯示政府的公信力和決心。
第二、經銷商要誠信經營。談及假化肥造成的后果,大部分誠信農資經銷商可謂深受其害并深惡痛絕,部分不良經銷商往往成了造假者的幫兇。徐經理表示,相對于目前處在不斷整合的經銷商群體中,只有營銷高質量產品,規范職業守則,誠信的經營服務才能確保其在這個領域生存下來和壯大、發展。
第三、農民辨別假冒偽劣產品的意識需不斷提高。目前科學種田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流模式,而相對化肥等產品的鑒別、科學施肥等相關知識,也要由政府部門倡導、企業擴大宣傳、經銷商的農化服務等體系構成。工商部門在各農村集市設置宣傳臺,普及化肥使用常識、化肥質量判定和真假識別知識,提高辨別假化肥的能力等,幫助引導農民正確購買化肥。
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徐經理有這樣一個觀點:化肥經銷的生意從量上算不得太大的生意,但是這生意重要,與農民的收入與糧食安全都有關系。所以無論是從黨性還是人性,化肥生意都要做得誠信實在,來不得半點虛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