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劉更另提出“膠體說”后,利用秸稈灰生產化肥的設想引起了各方關注。如果要把劉更另院士的理論變為現實,首當其沖的問題恐怕就是秸稈灰的收集。秸稈灰一般分散在農村的家家戶戶,如果要將其規模化地用于化肥生產,秸稈灰的集中供應問題如何解決?在生產技術上有何難關?秸稈灰肥料的市場前景又如何?記者帶著這一系列問題,走進了吉林省通化市廣田經濟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田公司)。
好事:
秸稈灰成車拉進化肥廠
6月18日下午,記者走進廣田公司,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排排整齊堆放著的、裝得滿滿的編織袋。記者就近走進一個倉庫,發現里面滿滿地存儲著的還是同樣的編織袋。“這些編織袋里到底裝著什么?”記者向身邊的廣田公司董事長雷學義詢問。看著記者迷惑的樣子,雷學義爽朗地笑了:“這就是我每噸花100多元的運輸和裝卸費用,從200多公里之外的國能遼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拉回來的寶貝——秸稈灰。”接著,雷學義帶記者去了肥料生產車間。秸稈灰正是作為原料被送來這里,然后經過混合、攪拌、干燥、造粒等步驟,被制成一袋袋的成品肥料。該公司的成品倉庫里已經堆放了250噸這種秸稈灰肥料。
記者吃驚地問:“這么多秸稈灰,你們是怎么收集來的?”
在農化產品研發和生產領域摸爬滾打了30年的雷學義向記者講述了一段淵源:“在東北,50歲以上的人都有用秸稈灰肥田的經歷。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目前使用的鉀肥,但家家都燒秸稈,并用一個上面帶蓋的小池子把秸稈灰收集起來,然后撒到水田里。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把秸稈灰壓成粒,在插秧后施用能使秧苗返青快、分蘗多;用在人參苗上可以避免‘人參癌癥’莖基腐病的發生。其實,秸稈灰中無機養分含量豐富,以鉀和鈣的含量最多,是一種最直接、最原始的鉀肥。”
農民和肥料專家都知道秸稈灰含有豐富的鉀元素,但是秸稈灰分散在各家各戶,很難集中,因此無法產業化地生產肥料。去年底,總投資約5.7億元的吉林省第一個生物發電廠——國能遼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在吉林省遼源市建成并投產,“出爐”了第一批規模化的玉米秸稈灰。該公司年消耗玉米秸稈20萬噸左右,可年產6000多噸秸稈灰。
對秸稈灰極為敏感的雷學義迅速捕捉到了這一信息。他用“欣喜若狂”來描述自己當時的感受。他立即電話聯系了該電廠的后勤部門,并跳上小汽車,3個小時后就到達電廠,當場敲定了購買秸稈灰的合同。隨后,也就是今年2月7日,第一批秸稈灰被運到了廣田公司。經過近一個月的實驗和工藝摸索,廣田公司開車試生產出了以秸稈灰為原料的鉀肥。如今,該公司已經生產出250噸這種鉀肥。
據了解,秸稈灰的含鉀量與秸稈的種類和燒結時間有關,含鉀量在6%~30%之間波動。吉林有色地質勘查局606分析實驗室出具的含量分析化驗報告顯示,國能遼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送檢的秸稈灰含氧化鈣6.55%、氧化鉀6.72%、二氧化硅68.88%。這就是說,一個年燒秸稈20萬噸的發電廠就相當于一個萬噸級的小鉀礦。劉更另院士提出的把秸稈灰摻進化肥的設想已經不再是一名老科學家腦子里的宏圖,它已經是實實在在的成品。
展望:
市場前景可觀
那么,如果秸稈灰肥料能夠大規模生產出來,其市場前景如何呢?雷學義認為,在中國缺少鉀資源的大背景下,利用含鉀豐富的秸稈灰生產肥料根本不用擔心銷路。況且很多農民都有將草木灰用作肥料的經歷,因此也易于接受這種肥料。另外,目前含氧化鉀50%的鉀肥售價在4700~5000元/噸,而含氧化鉀7%的秸稈灰肥料成本約為600元/噸,且施到田間后化肥流失量減少,使得所需化肥總量也大大減少,因此,秸稈灰肥料在價格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至于其上市流通以及國家標準等相關問題,雷學義認為,新肥料可以先執行高于目前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之后也可能促成國家標準的改進或者新標準的誕生。他認為,技術和市場等因素都不會影響秸稈灰肥料的前景。
據了解,廣田公司成立于1984年,2001年由國有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目前是東北地區名列前茅的微量元素肥料研制生產企業。該公司專業從事無公害農化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產品品種有化肥長效劑、緩釋劑、硼肥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等。雷學義告訴記者,近年來,因鉀資源匱乏,國內鉀肥價格節節攀升,進口鉀肥談判也步履維艱。他認為,以秸稈灰為原料生產鉀肥,與中國到俄羅斯、泰國等國家去尋找鉀礦一樣意義重大。
記者還了解到,到目前為止,盯上秸稈灰的化肥生產企業還不止廣田公司一家。大連益農硫酸鉀廠正在嘗試以秸稈灰代替部分硫酸鉀或氯化鉀制造鉀肥;山東臨沂一家化肥廠則在嘗試將尿素、磷酸二銨、秸稈灰混合,通過適當調節參數并造粒,制成三元復合肥。
多磨:
更多秸稈灰近在咫尺得不到
雷學義告訴記者,他打算今年9月份正式開始生產秸稈灰肥料,預計產能為1萬噸/年。但實際產量需要根據秸稈灰的供應情況來定。因為如果按照目前國能遼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的產灰工藝,即使他能將秸稈灰“包圓”,廣田公司的產能也只能達到1萬~2萬噸。
記者從國能遼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了解到,每100噸秸稈燃燒后可產生約10噸秸稈灰。該公司目前每天消耗秸稈600噸,按理說,每天可產60噸秸稈灰。但是,事實上該公司每天只能產出20噸制作肥料所需的秸稈灰。原因何在呢?
原來,在發電廠,秸稈經燃燒發電后會形成飛灰和爐底灰兩種形式的灰渣。它們分別來自于發電廠的除塵器和鍋爐爐底。目前能被化肥廠利用的只是除塵器中的飛灰。爐底灰在高溫下被澆上冷卻水,會以爐渣的形式排出。這些爐渣與飛灰本來同是秸稈灰,但在高溫下被澆上冷卻水后,就變成了塊狀的固體廢物,不能用作化肥企業的原料。
同樣是秸稈灰,為何兩者的價值相差這樣大?據了解,秸稈灰含有硅、鉀、鈣等多種元素,但如果在高溫下遇到冷卻水,這些元素就會發生化學反應,成為一種結晶體。檢測結果表明,這種結晶體已經不再具有作為肥料所必需的酸溶性。另外,秸稈灰中的鉀元素以碳酸鉀的形式存在,而碳酸鉀易溶于水,爐底灰在遭遇冷卻水后,其含有的鉀元素會溶于水并隨水流失。因此,爐渣作為鉀元素來源的價值消失了。在國能遼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的一角,記者看到了堆積如山的爐渣。它們已成為等待被處理的廢渣。
60噸秸稈灰中只有20噸是可以被化肥廠利用的資源,其余2/3的秸稈灰從含鉀的寶貝變成了廢物,堆放在工廠,并且日積月累越來越多,帶來了新的處理難題。本來秸稈發電是國家大力提倡的循環經濟項目,但大量堆放的爐渣卻成了循環經濟的“尾巴”。國能遼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綜合部經理李維國對記者表示,國能遼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開工建設,2007年11月正式投產發電。在項目規劃和立項時,公司也曾考慮過副產物秸稈灰的利用問題。但是企業的主業畢竟是發電,對秸稈灰的利用只能屬于副業。既然上級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他們也就沒有重視這件事情。
困惑:
不同行業怎樣聯結
如果讓爐底灰也像飛灰一樣被收集起來,豈不是一方面能解決發電廠廢物處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為化肥廠提供寶貴原料嗎?
雷學義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發電廠稍稍調整一下工藝,或者對其設備稍加改造即可。目前電廠用冷卻水處理高溫爐底灰,導致爐底灰中的鉀元素流失。如果用低濃度堿溶液代替冷卻水來處理爐底灰,就不會產生鉀流失的問題。而對發電廠的設備稍加改造,避免爐渣產生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將高溫的秸稈灰不在爐中作冷卻處理,而是采用高壓引風技術把熱灰直接引出來,在另外一個容器中自然冷卻,就能得到化肥廠所需的飛灰。這樣,發電廠的副產物就能全部被化肥廠所利用。這就像火力發電廠的爐渣起初也不能被利用,但現在這些爐渣已成為磚廠、水泥廠的上等原料一樣。
但是,雷學義也知道這件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實際上一點也不簡單,甚至十分復雜、難以辦到。因為發電廠是國有企業,也許根本不稀罕為了化肥企業來花費力氣改造這個循環經濟的“尾巴”,更何況還是為民營化肥企業。在中國現行的經濟體制下,隔行如隔山啊!
發電廠和化肥廠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秸稈灰,它們就有了聯系的紐帶。但要想讓這種聯系的紐帶變成真正有價值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首先要解決的卻是產業鏈以外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