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農膜主要是指棚膜、地膜、畜牧養殖用膜等,在農業增產增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當今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由于近年來農業調整種植結構快速加快,中國農業對農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農膜行業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農膜行業的發展和企業數量的增加,中國的農膜行業存在的問題也亟須解決。
據農業部門的測算,全國農用薄膜年使用量為244.4萬噸,其中,棚膜148.4萬噸,實施栽培面積突破4100萬畝;地膜96萬噸,覆蓋栽培面積2.7億畝。當前農膜生產企業近千家,產量與用量約占世界總量的62%。2007年規模以上企業農膜產量達96萬噸,是世界其他國家總和的1.6倍;農膜消費量超過120萬噸。
成本高 企業開工率不足50%
資金短缺是農膜企業普遍面臨的困難。近些年來,農膜企業一直是微利經營,國家為穩定農資產品的價格,對包括化肥、農膜在內的農資產品采取嚴格的市場監管和限價政策,另外又對聚乙烯(農膜主要原材料)完全市場化,使得農膜企業難以為繼。
農膜是季節性消費品,農膜生產有著明顯的淡旺季特征,這就要求企業要有足夠的資金用以備料和儲存。河北省一家農膜企業老總告訴記者,農膜生產成本的80%以上是原材料,因此,農膜價格的走勢也就是原材料價格的走勢。由于近年來原油價格持續上漲,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原油價格快速攀升,直接推動了聚乙烯價格的大幅上揚,增加了農膜的生產成本。高成本導致的高價格一旦超出農民承受極限,最終將導致農業生產消費萎縮。目前許多農膜企業是微利或虧本經營,大多數企業目前的開工率在50%以下。另外,由于農膜行業進入門檻低,作坊式企業生產的劣質農膜低價沖擊市場,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農膜企業的發展。
當前大部分農膜企業設備老化、工藝落后,只能生產低檔農膜,低檔農膜充斥市場,迫使價格不斷下跌,企業利潤不斷縮水。資金短缺引發一系列的問題,農膜企業無法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經營不好的企業被迫停產,更無力研發生產高附加值、高利潤的高檔農膜。
小企業多 劣質膜多
據統計,中國近千家農膜生產企業中,小型企業占90%以上,“多、亂、雜”可謂是農膜行業的真實寫照。由于小型農膜企業多,對農膜的投入不足,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慢,小型農膜企業一直是生產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產品。另外,由于農膜是季節性消費品,很多企業時開時停,市場不穩定。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就停止生產農膜,原材料價格回落,企業又重新開工。不穩定的市場催生了一大批劣質農膜,在農膜使用量很大的地區,價格較低的農膜就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據業內人士介紹,部分劣質農膜在外觀上真假難分,有的小企業用滑石粉加溶劑固化造粒或一級回料少量摻入聚乙烯原料生產農膜,沒有一定專業常識的人難把它和優質的農膜產品區別開來。這種產品透光率低,物理機械性能下降,抗風保溫性能差,生產者往往在市場上以低價銷售,欺騙消費者。還有一些企業直接用一級甚至二級回料生產吹膜,產品名稱不叫農膜,冠以“聚乙烯吹塑薄膜”,看上去真假難辨。這種產品外觀呈灰黑色,透明度很低,因材料老化,手感發硬而卷曲錯位、蓬松。因其不叫農膜,也不叫包裝膜,但幅寬、厚度和農膜一樣,既誤導農民購買,又讓打假無直接依據。這種劣質產品因低廉的價格,還很受農戶的歡迎。
假冒農膜產品的盛行嚴重侵害了農民的權益,也使得一些正規企業叫苦連天。一些正規企業生產的量大、質好的產品在價格上高于劣質農膜,造成銷售不暢,部分企業甚至虧損倒閉,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中高檔膜占有率僅一成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不同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和功能不同,農用薄膜的生產要求越來越高,應用范圍正在逐步擴大。耐老化、防霧滴、保溫、調光、除草、驅蟲、防病等功能的新型薄膜不斷涌現。農業部門預計,至2010年全國園藝設施面積將增加到4500萬畝,功能性棚膜的比重占棚膜年銷量40%以上;地膜覆蓋栽培面積將擴大到3.1億畝以上,地膜的年耗用量增加到78萬噸左右;畜牧、水產專用暖棚面積擴大到150萬畝左右,氨化、青貯、纏繞膜的年需求量將達到30萬噸左右。由此可見,中國農膜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市場潛力巨大。
近幾年來,一些有實力的農膜企業紛紛加大科技投入,研發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農膜,棚膜產品向多層復合發展,性能向高透光、高保溫、高強度、長壽命和持續的流滴期、防霧期、轉光期、防塵期、防菌期等功能化和綜合化發展;地膜則向保墑、保濕、除草、防蟲等功能化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中、高檔薄膜市場占有率太低。據統計,發達國家農膜市場中高檔農膜占20%,中檔農膜占50%,低檔薄膜占30%;而中國農膜市場中,高檔農膜僅占2%,中檔農膜占20%,低檔農膜高達78%。
面對上述這些情況,業內人士呼吁:中國農用薄膜行業應當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改變產品的單一、雷同、低檔次化;農膜企業要大力加強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實施名牌戰略;更要走出去,向國外先進企業學習,取長補短;要在引進技術、設備的同時,注意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驗,引進和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企業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