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糧食安全的挑戰已超越國界,種業發展也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隨著種子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外種子企業之間將建立起更加復雜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共同履行對世界糧食安全的責任。這是記者9月10日在沈陽召開的2008中國國際種業高峰論壇上獲得的信息。
隨著近年來關稅的降低和進出口限制政策的逐步取消,中國種業產品貿易日益活躍。一方面對勞動密集型的種子出口具有自身優勢;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及技術密集型的種子將持續大量依賴進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要。目前,中國進口較多的種子品種是蔬菜種子、油料作物種子、花卉種子以及豆類作物種子。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馬淑萍介紹,從2001年到2007年,中國進口農作物種子5萬多噸,價值總額超過6億美元,高附加值種子的進口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同時,中國種子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從2005年的1.8萬噸、2006年的2.6萬噸一直到2007年2.9萬噸,到目前為止,今年出口種子1.8萬噸。出口的種子主要以雜交水稻種子為主,目前世界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中國的雜交水稻,尤其是東南亞各國。中國的雜交水稻品種為促進全球糧食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前全國耕地的播種面積為1.53億公頃,年用種量達1250萬噸。種子年銷售量380萬噸,銷售額約300億元人民幣,占世界種子銷售總額的12%,居全球第二位。中國種子協會會長萬寶瑞說,種子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良種的巨大需求意味著中外種子企業發展的重大機遇。但目前中國還存在良種培育的科研力量分散、良種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需要通過加快發展來不斷提高中國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遼寧省農業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楊新華介紹,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越來越吸引世界眼光。中國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國際種業公司紛紛來到中國開展業務。中外種業界合作空間大,前景廣闊。本次高峰論壇的召開,把中外種業學術界、企業界的交流合作向實質性推進。
來自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的張士煌博士分析了玉米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他表示,到2020年中國玉米需求將達到2.14億噸,按照目前的生產技術和投入水平預測,到2020年國內玉米生產能力只能達到1.63億噸,缺口5100萬噸。如果全憑進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國家提出要在2020年增加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這其中玉米將承擔大部分的份額。我們的目標是玉米面積穩定在3000萬公頃,產量增益恢復到每年每公頃120公斤。“如果這兩個指標能夠實現的話,到2020年中國玉米生產能力將達2.05億噸,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要。”
規模盛大的2008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同期在沈陽的遼寧工業展覽館隆重舉行。來自美國、德國、瑞士、土耳其、智利、印度、丹麥、日本、加納、英國、以色列、韓國、波蘭等14個國家地區的企業參展,其中包括先鋒、孟山都、先正達、巴斯夫等世界頂尖的種業巨頭以及東亞、聯創、丹玉、德農等國內50強企業。來自27個國家約120家商(協)會、采購商及國內21個省市區種子管理部門、經銷商約2萬余人到會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