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挑戰
可持續植物保護技術對農藥性能的要求愈來愈高,品種的淘汰進度加快,近年來,化學農藥以每年2%左右的比例下降,而生物農藥卻以20%的速度遞增,生物農藥在產品開發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所以,世界各國都竟相投巨資研究和開發生物農藥。
我國也把生物農藥的研制和開發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和高科技發展計劃。然而,應當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生物農藥的研制基礎仍較薄弱,雖然近年來有了較大發展,但在基礎研究、產品開發、生產管理、質量控制、市場流通等環節還不相適應,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還處于相對弱勢,與農藥生產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因此,生物農藥發展面臨國際市場競爭挑戰的巨大壓力。
面對化學農藥市場強勁的挑戰
化學農藥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以其對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的速效、高效、防治較徹底,相對直觀經濟效益高而風靡全世界。化學農藥在保護農作物減少受病、蟲、草、鼠為害成災損失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其功不可沒。在農民的心目中形成根深蒂固的“農藥萬能”概念,現階段農村留守種田的農民,普遍素質較低,缺乏科學用藥知識,農民對害蟲的防治偏向“治早、治少、治了”甚至有蟲無蟲治三遍也就放心了,為迎合農民的這種心理,我國殺蟲劑中即使有一定選擇性,對天敵較安全的商品也要冠以“蟲螨光”、“一遍凈”、“除蟲盡”等銷路才會暢通。僅從淘汰甲胺磷殺蟲劑的艱難步履可見一斑,甲胺磷是國內農民普遍習慣使用的常規農藥品種,不少農民無論防治什么,都要加點甲胺磷才放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淘汰甲胺磷等高毒農藥品種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但全國產量卻在波動中上升,甲胺磷產量于1996年首次突破7萬噸后又在回落中上升,1999產量再次超過7萬噸。農化工業基礎較好,在當前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仍以化學防治起主導作用的情況下,農化工業及時調整戰略,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先進的化學合成技術研究開發新品種,順應形勢要求調整農藥產品結構,進一步提高農藥工業的科技含量,對市場仍有強勁的競爭力。生物農藥要贏得市場份額,擊退或擠占化學農藥市場付出的將是十分艱辛而巨大的,挑戰是嚴峻的,可謂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