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廠商之間是否還會一如既往的密切合作?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格局是否會改變?廠家會不會直接跳過商家減少中間環節,謀取更多利益?商家到底會用什么優勢保持與合作社或者種田大戶之間的業務聯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面前,一切都是猜想。
廠家聲音:貴州甕福(集團)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芳不假思索地告訴記者,“我們已經開始關注合作社群體,并且收集相關資料,畢竟這是大勢所趨。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一直會和經銷商一路走下去,相互合作,并肩作戰。如果合作社有所需求,我們不排除合作的可能,但這必須要通過經銷商環節才能進行。任何廠家都希望減少中間環節,但沒有經銷商就不便于區域管理。共同爭取客戶,這是我們當前的任務。如果說個別客戶排斥經銷商主動找到我們,我們同樣會將力量轉移到經銷商身上,讓經銷商分流給客戶,但不會再轉給其他小經銷商,給予最優惠的價格和最細致售后服務”。在采訪中,王芳一直強調廠商合作的重要性,近時期內,廠商合作依然是主流。
商家聲音:江西惠多利總經理黃祥青很早就關注合作社和土地集約化進程,在以往的客戶中只有網點經銷商,這是他必做的課題,但現在的形勢發生了轉變,大的合作社已經成為他客戶的一部分,因為在他們中間,一個合作社就等于兩三個網點經銷商的力量。但他強調,做好合作社的生意必須要與售后服務、農化服務緊密相連,將測土配方、科技指導要放在首位,這是擺在價格之后的重要工作。抓住這些優勢,廠家才能與商家繼續順利合作,同時要與商家積極爭取更有利的資源。當提及廠家直接找到合作社的問題時,黃經理表示,在江西省內確實存在此現象,但這種情況非常少,只有江西省內和周邊的小廠家才會如此,大廠家受到人力、物力等條件的限制,基本達不到這樣的能力,近些年廠商合作的格局不會改變。但是廠家已經意識到合作社的存在,這無疑又給商家敲響了警鐘。
媒體聲音:《新農業》雜志社社長賽樹齊早年與豐禾農資公司共同舉辦過合作社聯誼會,為推動遼寧專業合作社發展進程做出了貢獻,可以稱得上資深專家。在采訪中,他給記者提出了新思路:合作社產前、產中、產后相互協調,對技術要求日益提高,傳統的農資經銷商完全涉及農業的不多,這對經銷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合作社不同于私人耕地,人多力量大,很難協調,聰明的經銷商就應該走進合作社,貼近合作社,變成合作社一員,不只是提供產品,同時還要提供服務。其次,專業合作社的專業程度需要專業肥料的支持,有機無機復混肥又是一個大課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配肥環節又增加了。如此發展,以后的配肥車間很有可能就出現在專業合作社中間。這不是一般經銷商可以達到的。
只有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才能實現機械化、現代化。主流觀點認為,當前廠商聯營的模式不會改變,商家擁有巨大的優勢占據市場,“精、準、細”的特點能夠解決基層經銷商和農民的需求,而廠家則需借助商家的鏈條得以釋放產品,畢竟“強龍壓不住地頭蛇”。但部分廠家的舉動已經讓商家感到危機四伏,特別是某些基層經銷商被“削藩”之后的疼痛,不得不讓他們提升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在銷售和價格戰的同時,服務之仗已經打響,與時俱進的經銷商開始惡補農業服務常識。但誰又能保證,若干年后,他們還能否存在?這一切都將由市場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