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肥料利用率低,氮肥及復混肥養分利用率為30%~33%,磷肥養分利用率為15%~20%,鉀肥利用率不超過65%。
面對這種形勢,中國加強了對緩控釋肥料的研究,先后開發出長效碳銨、長效尿素、涂層尿素、包膜肥料。其中,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發的長效緩釋肥已取得中國發明專利。它是一種能滿足一次性施肥需要的長效復合肥料,其核心技術是NAM添加劑。長效緩釋復合肥利用抑制劑與活化劑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解決了肥料生產中存在的有效期短、利用率低及高價位的問題,使該產品的效果與價位雙項達到農業生產可接受的世界領先水平。
這一技術的創新點和產品特性有以下幾個方面:
肥效期長,具有一定可控性。長效緩釋復合肥的供給養分有效期長,可以滿足絕大多數農作物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一次性施肥免追肥。并且有效期的長短可根據具體作物生長期長短調整,也可以根據作物及地域的要求進行調整。
養分利用率高。由于采用了控制釋放與保護有效性相結合的技術體系,使新型的長效肥的養分釋放與作物生長需求相協調,平均養分利用率可達42%~45%,比普通復合肥利用率提高12~15個百分點。
增產幅度大,作物秸稈成熟。在農作物上應用增產效果明顯。已有田間試驗結果顯示,不同作物增產幅度如下:玉米可達19.9%,水稻可達21.0%,春小麥可達15.3%,冬小麥可達10%。
大幅度降低環境污染。本產品在土壤中的分解期為2~3年,且用量少。不僅通過提高利用率降低了硝酸根、亞硝酸根及氧化亞氮對水體與大氣的污染,同時避免了包膜材料的二次污染。
此項技術還采用了磷活化技術,通過活化釋放土壤中的磷,使之保持更長的有效期,來保證早期作物對磷的需求。此產品的一項重大突破是,肥料長效化后,大大地提高了產品性價比,達到了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價位水平和技術效果,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